◎文/呂斌
陳老伯在老伴孫大媽陪伴下來到醫院看病,醫生看到孫大媽的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忙問怎么回事?孫大媽說自己沒什么問題,是給老伴看病的,說陳老伯不知啥原因,最近一段時間晚上經常做噩夢,半夜三更常聽到他在大聲吼叫,醒來問他,他卻說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昨天睡覺時被老頭子的拳頭打醒了,感覺不太像一般做噩夢,就硬拽著他來看醫生。聽了陳述,醫生直接將陳老伯轉到了心理衛生科。經過診斷,陳老伯患了一種叫睡眠期行為異常的疾病,俗稱睡眠暴力癥。
睡眠暴力癥是一種特殊的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行為表現多樣,包括大笑、喊叫、哭泣、上肢連續打動、踢腿、爬行等。患者發生上述行為,一般與在睡夢中被攻擊、追趕、與不熟悉的人或動物對抗等夢境有關。發作時,患者的眼睛通常保持閉合狀態,做出的是夢境中的動作。當被喚醒或清醒后,患者會表現得非常警覺。
睡眠暴力癥以老年男性多見。其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多與潛在的神經精神疾病相關,如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多發性硬化、腦干腫瘤、腦萎縮、老年性癡呆、老年期精神障礙等。某些藥物也可能起到誘發作用。
心理醫生解釋,一般人在進入睡眠做夢階段時,大腦會停止一切強烈的體力活動,身體會處于正常的靜止狀態,但如果因為神經系統疾病使這一控制機制失調,人在睡夢中身體的活動就可能十分活躍,出現亂打、亂踢的癥狀。
心理醫生提醒,睡眠暴力癥可防可治。首先,對于有睡眠暴力癥患者的家庭,家人首先要有防備心理,不要認為只是睡覺做噩夢而無所謂,不當一回事,要及時送醫。其次,與患者睡前不要爭吵,不刺激患者,盡量避免家庭矛盾。患者還要戒酒,酒精會促使大腦功能失調,加重病情。另外,患者要停止服用一些誘發病情的藥物,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失調、過敏、激素類藥物等,如需用藥建議到醫生處咨詢。
對于已經發生過睡夢中自己受傷或弄傷家人的患者,家庭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移走臥室中材質較硬的家具,選擇軟硬適度的床墊,在床周圍鋪軟墊等。對發生傷害家人行為較頻繁或潛在后果嚴重的患者,應暫時分床睡。
睡眠暴力癥,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因為其病程呈進行性,一旦轉為慢性,能緩解的很少。病情加重,還有可能導致枕邊人死亡,臨床上這種案例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