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日讀曾國潘的《誡子書》,細細品味令人嘖嘖贊嘆。“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筆者領悟其意是:一個人只有心懷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在行為上有所約束與克制,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知方圓、守規矩,做事踏實、做人老實。
“敬畏觀”是曾國藩一生為官從政所遵遁的理念。他之所以能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理學家,成為晚清第一名臣,除了謀略高深、意志堅毅等過人之處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敬畏觀”。他在家書中曾告誡家人:“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意思是說: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沒有驕橫之氣,永遠保持戰戰兢兢的戒懼意識;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沒有懈怠懶惰之性,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不被金錢美色所惑、不被名利地位所累,永遠保持內心的清靜和淡定,恪守自己人格的尊嚴。今天,我們重讀曾國藩所奉行的“敬畏觀”訓誡,越發覺得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僅針對為官從政者,對于我們這些平民凡夫如何立身做人,也是一部難能可貴的教科書。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這里所講的“畏”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敬畏”。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概括出敬畏感有三個維度:敬畏自然、敬畏他人、敬畏自我。敬畏感就是這三種情感的辯證統一。“敬”表達的是人的一種人生態度、價值追求;“畏”不是單純的一種害怕、順從,而是為實現理想而對自己行為的主動限制,是道德自律。由“敬”生發出的“畏”,目的是要通過知曉有所不為的自律,去實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
懂得“敬畏”,是人生大智慧。真正的智者,懂得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應該敬畏的東西。如果這世界沒有敬畏,一切將變得輕浮不屑且雜亂無章。看一看當今社會,由于懈怠敬畏而導致的社會惡果多么令人痛心疾首。幸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痛下決心,以鐵的手腕整治,正義已被喚起,種種社會丑惡現象正在受到無情懲罰!褻瀆良知的,良心在遣責你;挑戰道德的,公眾在唾棄你;貪贓枉法的,法律在懲罰你;喪失誠信的,社會在拋棄你;破壞環境的,“老天爺”在報復你,如此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正如《菜根譚》里所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對天道有敬畏,方可以順勢而行,趨吉避兇;對人道有敬畏,方可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對地道有敬畏,方可以地之厚德而載萬物,成仁柔寬博之心。
古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肆無忌憚,甚至為所欲為,膽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會忘乎所以,無法無天。我們敬畏自然,懂得天人和諧;敬畏道德,懂得天地良心;敬畏內心,懂得仁愛包容;敬畏法律,懂得遵紀守法;敬畏事業,懂得奮發有為。所以,常懷敬畏之心的人是有品位、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