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淦生
(接上期)
(一)自洞庭湖二期治理開展以來,湖區不斷加快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速度,截至2018年,共平退堤垸333處、搬遷55.8萬人,洞庭湖調蓄面積比1978年擴大779平方公里。接下來湖南省將繼續在洞庭湖區實施系統治理,繼續完善防洪排澇抗災體系,努力增加枯水期入湖水量,加快推進洞庭湖區河湖連通工程,深入開展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
(二)2018年11月,從遼寧省大連市人民政府獲悉,大連將在2020年前,市區公交運營線路全部淘汰傳統燃油汽車;2025年前,實現全市網約車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車。
(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的分類標準處理。沒有垃圾分類和未按規定投放到指定垃圾桶內等行為都會被罰款和行政處罰。如果個人沒有將垃圾分類投放最高罰款200元人民幣,單位混裝混運最高罰款5萬元人民幣。
以上三則新聞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詩歌之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與套作。
【審題提示】
命題材料中列出的三則新聞,都發生于最近這兩年,內容皆為自然生態的整治,包括農村的退田還湖、城市的推廣新能源汽車和涉及到家家戶戶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這些材料說明了一點:自然生態的治理作為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時下正在中國展開,它已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全民動手,日見成效的行動。
要寫好這篇作文,先要通讀三則新聞,從發生的時間、新聞的內容、涉及的領域去思考和分析其“象征性”意義——說“象征性”意義,就是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則新聞,不能就事論事,而要當作一件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意義”的“寓言”來讀,要挖掘出此新聞背后的時代背景和來龍去脈,理解這件事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這些事有的是發生于城市鄉村的宏大工程,有的涉及每個家庭和個人;有的是對昔日錯誤行為的矯正,有的是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的應對;有的是地方性措施,有的是國家性策略……這一切集中說明了一點:愛護自然,重視生態,人人有責,家家有份。無論是城市鄉村、工廠學校還是衣食住行,都與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息息相關。
要注意的是,這篇作文不能寫成膚淺的讀后感,而是以此為觸發點,深挖出這些新聞所涵蓋的深厚意蘊。要揭示出這些新聞的背景和蘊含的意義,既要總結歷史的教訓,又要對未來滿懷信心,因為這一則則新聞表明:我們會有青山綠水,我們會有白云藍天,我們更會將各種垃圾變成寶貝!
有人說:生態決定心態。也有人說:心態決定生態。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結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②詩歌之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審題提示】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所以,生態往往會決定我們的心態。辯證唯物主義者同時又認為,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力,所以,心態常常又會影響甚至決定生態。
生態決定心態:優美田園,男耕女織,其樂融融,使陶潛沉醉其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窮二白,民生凋敝,經濟落后,使富有詩人氣質的毛澤東憂心如焚,“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心態又決定生態:因為安土重遷、安居樂業、講究天人合一的觀念,數千年來華夏大地上基本保持著“原生態”;也因為發展過程中的躁動和沖動,我們居住的地球曾經被破壞得百孔千瘡、體無完膚。而今,當人們意識到環境對于人類的意義,當人們開始反思曾經的盲目與沖動,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我們的共識,我們迫切要做的便是擺正心態,矯正理念,修復創傷,讓人類共同享有的地球重回青山綠水、白云藍天。
這篇作文的命題材料由兩句話構成,但在審題、構思時應當注意的是,我們著墨的重點還是應當放在后一句——“心態決定生態”上?;厥兹祟悓ψ匀簧鷳B所犯的錯誤,莫不是因心態扭曲失衡所致;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難以駕馭,而心態則是一種主觀修為,應該為我們自己所掌控。我們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心態,約束心中無盡的欲望,重新設計生活的目標,適當調試生活的節奏,才可能真正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善待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說,有一個和善、淡泊的心態,是天人和諧的前提。
記敘文、散文、議論文等各種體裁來寫此篇作文均可,形象展示、理性剖析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