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英鋒
今年9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一些學生突然發現飯卡中多出幾百元,令人十分詫異。在校內的公眾號上,也有些同學反應收到了資助提醒短信,懷疑是詐騙短信。得知是學校利用大數據“隱性”資助后,感動不已。據悉,學校通過分析學生在校刷飯卡數據,比對困難生庫,并結合學生平時的綜合表現,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飯60次以上、每天吃飯花費低于平均值8元的學生進行資助,讓學生在享受補貼的同時,柔軟的內心也能得到保護。(9月22日澎湃新聞)
根據公開報道,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都有過類似“隱性”資助,收獲眾多師生點贊。高校通過大數據對生活困難的學生“偷偷”地進行幫助,彰顯了人性溫度。
認定困難學生,本質上是一個核查、證明的過程,在前些年,學校往往將證明貧困的責任都交給學生,讓學生遞申請、說貧困、交證明,有些學校甚至還會公示貧困學生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困難學生的隱私被泄露,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近年來,教育部以及各地相繼出臺相關規定,下發通知,要求學校對其認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必須尊重和保護其隱私,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且取消貧困證明,允許學生或其監護人出具書面承諾。顯然,比之競選貧困、公開比慘,這是一種明顯的進步。而一些高校更進一步,變被動為主動,無需學生申請,不設任何條件,憑食堂消費大數據信息進行摸排檢索,結合人工進行二次核查,確定資助對象,不顯山不露水地幫助困難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照顧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又保障了資助的科學性、精準性。慈善的最高境界是施受無心,高校依托大數據“隱性資助”學生是對施受無心的生動詮釋。
高校通過“大數據濟困”,不僅優化了認定程序,提高了認定效率,還真正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讓責任多跑路,讓學生少跑路”,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和壓力,符合政府有關證明減負的要求和趨勢。
在各高校乃至一些中小學,已經普遍實行了飯卡結算制,智能管理系統的不斷發展完善給依托食堂消費數據摸排困難學生提供了技術支撐。食堂消費是對學生生活境遇的一個客觀折射,刨除一些不經常在學校食堂吃飯學生的異常消費數據,那些食堂消費水平遠低于全校平均水平即正常水平的學生,有大概率是家境不好的學生,根據這一篩選數據再進一步核查確認困難學生,無疑就大大縮小了核查范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顯然,食堂消費數據是一個認定困難學生的可行切口,也有實踐做支撐,獲得了校園內外的好評。各學校均可學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做法,開啟“大數據濟困”模式,用隱性柔性的資助呵護學生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