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安
(四川省通江中學,四川 通江 636700)
在政治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做的就是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并且將這種思想融入到其他的學習中,將學科核心素養用在學習的每一個階段,讓這種思維方式伴隨學生學習的始終,從而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進行化學課堂教學的時候,只著重于課本知識的教學,而化學是一門需要和實驗相結合的課程,如果只是單純的課本教學而不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而且也很容易讓學生掌握到的知識不全面,可能明白了一部分化學知識,但是如果題目或者概念發生轉變,學生可能無法理解,這就造成課堂教學的效率低下,學生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相應的知識,不利于化學課堂教學的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基本上就在課堂上,課后可能就是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再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進行講解,雖然有對題目進行講解,但是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不盡相同,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環節和問題所在[1]。不能及時的解決問題可能會讓問題越積越多,而且如果不打好化學基礎,對今后的化學學習也會很不利,這也不符合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對化學教學效果的要求。
現在的化學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導,也就是所謂的靜態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是根據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學習,沒有獨立思考和發展的空間。而在化學學習后期,可能會涉及到很多實驗現象和規律,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創新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如果學生在前期學習的時候不具備這些能力,就會讓學生在這個環節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這既不利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不利發展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
在現代化學教學中,多媒體已經成為化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能直觀的感受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探究,獲得更多的化學知識。以《物質的分類》教學為例,物質的分類一般有三種方法:單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樹狀分類法,而最為簡單的物質分類則是將所有的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那么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上舉出這兩類物質的例子,也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鹽、水等,讓學生自發的進行分類,從而用實際感受明白物質究竟是怎么回事。
化學課堂上的探究主要是實驗為基礎,而實驗的好處就是能讓學生從實驗中獲得一個直觀的感受,而不只是教師傳授知識,可以讓學生自行完成實驗,并且將整個實驗的過程和現象記錄下來,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其學習能動性的空間,之后教師再對實驗現象和規律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和邏輯思維能力[2]。比如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時候,可以以工業煉鐵方式為例,讓學生觀察整個實驗現象,并適當的做好筆記,之后教師再用專業的術語對整個反應過程進行描述,從而讓學生能以同樣的探究方式了解更多不同性質和種類的物質。
教師除了按照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化學教學,更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讓學生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看待化學知識,從而掌握化學知識。比如水和氧氣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物質,教師可以從這兩個物質入手,讓學生用發散性的思維方式進行歸納,找到能和它們發生反應的物質,以此為延伸,這種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在面對未知的事物的時候,也能通過物質的分類和眾多的實驗反應和規律,掌握正確且完整的化學思維方式,認清化學學習的本質,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從而提高自身的化學學習能力,也為其他的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當前這個教育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的時候,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并且通過創設有效的化學教學情境、側重化學知識的探究、完善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為國家的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實現化學教學的總體目標,從而促進整個教育事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