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艷
(尋甸縣鳳合鎮初級中學,云南 尋甸 655215)
由于當前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漸深化,農村教育基礎設施也因此而得到了有效改善,大大緩解了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但不可忽略的是,相對于城市的初中語文教學而言,農村語文教學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及時解決。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處理教材內容,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教學內容。而對于教學內容的轉化,主要參照國家《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兩方面因素,國家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不同學段學生所應當掌握的知識內容和應當具備的能力,甚至對教學的程度都有著詳細的解釋,但是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未能認真解讀課標內容,教學過程中全憑自己的感覺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全憑自己喜好,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所以導致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并且農村初中學生的綜合能力相對不高,如果繼續對所有學生設置相同的教學目標,其所設置的目標太大、太空,且目標的實現過程匯總缺乏明確的主次劃分和詳細的教學規劃,則勢必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忽略了語文這一學科自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特點,不注重對于字詞句等基本內容的訓練和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培養,將語文課當作是思想教育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側重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是先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梳理,然后對課文的主體進行一個抽象的概括,隨后就開始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拓展延伸,但是其所拓展延伸的教學內容與本堂課課文的主旨南轅北轍,盡管其表面看上去全是語文內容,但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之后,發現其教學內容與語文教學之間并無過多關聯。盡管語文教學本身存在人文性特點,但是對于學生人文性的培養所采取的是畫蛇添足的形式,忽略了應有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訓練,缺乏了必須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環節,未能體現語文教學“潤物無聲”的特點,則勢必會出現“脫離語文談語文”的情況。
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錯誤的認為語文教學就是需要多做題,甚至有部分教師將應當按照相關步驟講解的課文內容改裝成為閱讀題,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后,就安排學生進行做題,然后對學生的解答進行評講。而閱讀試題實質上是教師用以診斷和測試學生閱讀能力的措施之一,但卻被教師當做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認為其是提升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措施,這種教學模式放棄了對于文章的深入解讀,阻礙了學生的廣泛閱讀和積累感悟,使得原本需要精心品讀的課文內容變成了純粹的閱讀技術性訓練,這一教學行為不僅無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還使得學生對于語文及閱讀所存在的興趣被抹殺。并且將原本需要去體會和感悟的語文學習轉變為技術性訓練,本身也是違背了語文素質及人文素質的培養規律。
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的時候,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裸讀裸解,首先要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從互聯網以及學校所配發的教學參考獲取相關內容,來進行備課和上課。盡管這一行為本身不存在問題,但是這樣的教學形式無法體現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對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無法起到過多的促進作用。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前準備環節應當圍繞教學內容廣泛的收集相關資料,并對所有獲得的資料進行認真閱讀,對其內容進行仔細甄別,有所取舍,不放過任何真正有用的句子甚至詞語。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所獲得的內容進行深入加工,不應當生搬硬套別人的教學模式,要對所獲得的內容從批判的角度進行吸收和借鑒,只有先獲得足夠多的內容,才能夠增加自己的取舍機會,才能夠將包括教材內容在內的所獲得的所有內容轉變為有效的教學內容,使得自己在處理材料方式的選擇方面更為靈活和主動。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如果想要單憑學習和理解書本的課文內容,就能夠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課外拓展環節必要且重要。但是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其課外拓展內容進行認真篩選和有效控制。例如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之后,所設計的課外拓展內容也應當確保與本堂課的教學主旨存在關聯,不僅要能夠實現對本堂課教學內容的有效鞏固,還需要能夠在此基礎上合理深化相關語文知識和技能,讓學生能夠在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合理的提升,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閱讀對于學習甚至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盡管每一篇文章都是極為經典的優秀文學作品,但其本質上也只是不同文學形式的代表作品之一,學生即便將其寫作手法、文學內涵充分了解,也無非是掌握了相關的寫作手法而已,如果缺乏足夠的文學內容的支持,依然無法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效落實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并且可以在課后時間為學生安排相關閱讀書目,讓學生做好必要的閱讀規劃,例如以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為單位做好自己的閱讀規劃,切實細化課外閱讀活動,通過有效的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