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芳
(江西省婦女聯合會干部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向城鎮轉移,農村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極其需要親人及社會的關愛。據統計,目前江西省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多萬人,留守女童更是占據其中的一半以上。這些兒童由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導致親情失慰、心理失疏、生活失幫、學習失導、安全失護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現,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獨特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和教育學領域把研究目光投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探討未來的發展趨勢及關愛他們的成長,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地方,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鍵更是要靠學校,青春期留守女童長期的情感缺失,教育缺失,尤其需要職業女校的全面教育培養。
以江西省女子中等專業學校為例,目前學校中職在校生1200多人,其中80%以上屬于農村留守女孩。經過對這些留守女童行為問題、人格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青春期留守女童除具有一般留守兒童的特點外,還有其青春期的獨特人格特點,具體如下:一是樂群性低,比較冷淡孤獨;二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自控力差;三是自卑拘謹,冷漠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定;八是情感脆弱,愛情觀模糊。根據一線教師反映,青春期留守女童與非留守女童相比,交往困難、獨立性差、堅持性差、不喜歡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社交技能發展水平要明顯低于非留守女童。在學校,許多留守女童更多地表現為不遵章守紀,說謊、小偷小摸、打架、欺負同學和早戀等諸多問題。青春期留守女童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她們的家庭環境發生了不利于其人格發展的顯著變化,這些留守女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缺乏和發展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祖輩的嬌寵,缺乏監管,其自律道德水平低,道德意志薄弱。
針對留守女童的上述情況,我省職業女校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強教育管理。以省女子中專為例,主要從管理、教育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關愛青春期留守女童心理健康。
學校每年對所有學生進行詳細資料登記,尤其對留守女童進行摸底調查,分類進行詳細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建立留守女童信息庫,包含留守女童家庭情狀況、生活現狀、心理發展、父母務工等各項資料,全面及時掌握留守女童動態信息。此外,學校成立留守女童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全力以赴為留守女童在校學習生活保駕護航。
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基金會等慈善救助項目,建立心理幫扶制度。發揮結對幫扶資源優勢,積極動員全校教師及外面的愛心人士與留守女童結成社會媽媽、代理家長、陽光伙伴等多形式對子,廣泛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學習指導、生活引導等愛心牽手活動。針對青春期留守女童特點,學校將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有機結合,形成以班主任為主導,心靈茶室為窗口的新型溝通模式。針對一些較為專業棘手的心理問題,學校一直開設“心靈茶室”由專業心理咨詢老師為學生現場解答疏導。
學校專門為留守女童安裝“親情熱線”,利用學校計算機房實現留守女童與父母免費視頻通話,溝通感情,加強學生、家長、老師三者之間的交流與聯系。讓孩子隨時或定期與父母溝通、交流、談心,便于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注重教育的滲透作用,結合青春期留守女童的人格特點,將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
1.教學與專題教育雙結合。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部分,在課堂上進行習慣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通過思想課程的設置,幫助青春期留守女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戀愛觀。開展德育專題教育,經常性開展學做人、學做女人、學做母親專題討論,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道德的力量,為今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
2.發揮校園活動陽光作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學校定期舉辦刺繡比賽、板報評比、模特大賽、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開辦禮儀、茶藝、圍棋、街舞學習班等豐富文化生活。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團體排舞,健美操比賽,使留守女童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青春期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看似是一個社會小問題,但從整個社會構成體系來看,幾個的個體組成一個家庭,十幾個家庭組成一個村或社區,最后形成我們龐大的社會體系。如果每個個體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和教育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留守女童的教育培養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不容忽視。
建議及對策:
發展農村經濟,培育壯大鄉鎮企業,增加就業崗位,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政策支持,變外出打工為當地務工,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女童的數量。
強化宣傳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形成關愛留守女童的良好社會環境。幫助監護人掌握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引導留守女童,對留守女童進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女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構建監護網絡。建立保護留守女童的政策法規,完善政策體系,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打造完善的留守女童關愛網絡,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體系,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農村留守女童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而且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解決農村留守女童教育缺失問題,是一項整體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她們的健康成長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希望社會各界,各種力量都能關注農村留守女童教育問題,共同努力,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