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玲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第四中學,江西 宜春 336400)
初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承接小學知識,啟發高中知識。而數學學科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學科,能極大的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初中學生綜合發展來說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應重點關注初中數學教學,融合應用新課改理念,豐富課堂效果、科學優化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發展,對教學活動的要求不僅僅是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還要求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綜合發展,包括個人品質、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等。在數學學科中,各種概念性理論知識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教學方法可以隨機應變。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必須具備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轉變能力,這樣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創造自身的價值。基于此,構建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極其必要的[1]。
除此之外,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存在諸多不足,最大的特征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將數學知識以一種理論性灌輸的方法傳遞給學生,通過死記硬背、重復練習等方法,達到被學生所接受的目的。這種模式較為適合應試教育體制,雖然能保證學生在統一考核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來說較為不利。所以在新時期下,創新教學方法以滿足社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需求,是教育工作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加以實現,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2]。
抽象是數學知識的主要特征,抽象的事物無法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因此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更容易感覺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想實現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師講解直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針對問題:一條直角邊相同,另一條直角邊分別是6m和5m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哪個的斜邊更長?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梯子的知識講解這部分知識,將兩個三角形圖形分別變成兩個梯子,并且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出來,通過觀察哪個梯子更陡,引導學生推斷出問題的答案。這種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成形象化的生活事物的方法,有助于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解題效率[3]。
與小學數學知識相比,初中數學知識難度普遍提升,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難度。總體來說,解決一個較為困難的數學問題往往需要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推理和聯想等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實現思維變換,將未知轉化為已知,以此來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找準問題的切入點,達到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比如教師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知識時,解方程:x-y=2;x+1=2(y-1),學生習慣用的解決方法是將其化為一元一次方程,這時教師加以充分的鼓勵和引導:“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是否學過?以后面對同樣的數學新知識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新舊知識轉化的方法解決嗎?”思維上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4]。
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容易讓學生產生對事物的共性認識,形成對事物判定的一元標準和普通價值。這與時代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要求不符,所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要朝著“多元”的方向創新。教師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基礎之上,對課堂中可能產生的狀態、形成的互動進行預想和假設,然后挖掘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有效信息,加以延伸并指導,使初中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對事物的個性認識、多元解釋,并發現事物的獨特價值。比如,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輔助材料,然后分別搭出一個正方形、兩個正方形、三個正方形,計算需要的火柴棒數量。最后教師再提出問題:搭n個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數量為?學生在實踐、總結中發現事物的獨特規律,并發表自己對事物的主觀看法,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5]。
錯誤是一把雙刃劍,雖然降低了學生的答題準確率、答題分數等,但也會體現出初中生解題過程中的思維變化,尤其是在數學題中出現錯誤的地方體現出了學生腦海中知識體系的缺陷和不足。對錯誤加以有效的利用,能夠“撥亂反正”,激發思維,促進初中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分式方程的相關知識時,已知方程:x-2/(x+2) +4/(x2-4)=1一部分學生的計算方法為:等式兩邊同時乘以(x-2)(x+2),原式化為(x-2)2+4=1,等式無解。這時教師鼓勵學生檢驗自己的解題過程,是否有錯誤,并說明錯誤的發生原因。久而久之,學生能形成驗算的學習習慣,提高思維的縝密性,數學知識水平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知識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如果在課堂上教室不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則有可能會造成學生的解題準確率下降、數學知識結構不完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等。基于此,提出了多元化和形象化的初中數學知識課堂教學方法,結合具體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速度,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初中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