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老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五中學,江西 南昌 330100)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我們的學生大多明顯失去了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家對教育的目標放在了——應試、得高分、考名校;這樣狹義的范圍內,而往往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是體現在對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學生與國外學生最大的區別。教師在課堂設計時就應當避免單一的教育目的,以下我們將通過對教學設計的改進,來達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即直觀說明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習效率。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傾向于單一灌輸、知識面狹窄、開拓性不強,在這樣的過分單調的學習模式中,便很難激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的求知欲。因此作為教師,應當精心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的內部動機興趣轉變為愛好,讓學生對其產生新的認知,并深層次反思,構建必要的數學體系。在課堂中,以“解決問題出發,以得到結果收尾”,通過不斷地引導將學生帶入老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中去,做到真正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參與者【1】。
例如:在講到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一塊長約40米,寬約30米的長方形草坪,被大家沿著對角線走出了一條“斜向分割線”,請問他們知道走“斜向分割線”比正路少走了幾步路?他們這樣走是否值得?最后通過畫圖和分析,得出結果確實為走“斜向分割線”比正路少走了20米。這種與生活接軌的數學案例,往往在學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也是更加深刻的,在環境中解決數學難題,讓數學成為樂趣而不是單調的素質教育,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培養其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
教育教學的過程并非單向的,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成果的基礎,教學過程是介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雙向傳遞,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向,例如對數學活動進行科學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從而得出結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自主合作交流與探索創新,在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被動吸收,將個體思維與教學環境融合,切實地從教學背景出發,在這一基礎上得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和學習策略,學生才能夠充分理解事物本質與數量存在的一定關系和變化規律【2】。
例如:在銳角的內部,畫1條射線,可得3個銳角,畫兩條不同的射線,可得6個銳角,畫三條不同的射線,可得10個銳角……以此類推,畫10條不同的射線,可得銳角多少個?在這個問題中,首先讓學生進行畫圖,創建數學模型,然后通過觀察、類推、比較、歸納等一系列方式進行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并且像這一類規律問題,教師應當激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探討,提出規律的由來等,將數學思想條理化,并且在該過程中,學生不僅總結了自己的數學方法,還能更有效的汲取他人有用的數學觀點,從而更好的培養數學思維創新的能力。
數學的學科性質屬于思維性學科,并且其富有邏輯性,在培養學生思維創新方面有天然的學科優勢,然而數學并不單一存在于課本之中,僅僅作為應試教育中人才選拔的一道關卡,學習數學的本質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主動將數學設計為開放性課題,讓學生解決問題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不僅做到學以致用,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這樣的開放性問題,關于統計調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調查全校同學的課余活動情況。那么在這個問題中所涉及到得便不再是單一的數學知識,除了調查統計,學生還要考慮統計群體、問卷設計等,對于這樣的問題,通常會設定團隊合作,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同伴相互探討,教師只需要稍作引導,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理論知識鞏固和數學應用創新。
在數學創新教學工作中,無論是創新的課件設計、或是創新的教學理念和創新的教學環境,其宗旨都在于為學生創新思維發展提供夯實的基礎,讓學生以自我出發,從內部深入了解探索數學學習,并且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啟發對數學問題的思考,不斷的鞏固與變形各項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愛好,從而讓學生真正做到“想學、會學、能學”,讓學生深入學習過程中培養起創新創造的學習能力,并不斷引導學生總結感悟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知識內容進行總結規律,探索發現,并在后期將數學創新思維引入實踐,真正做到理論實踐結合,以實踐證明理論。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并且善于發現數學里的科學規律,是我們當代數學教育者最值得重視與反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