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青年觀的認識,有著濃烈的時代特色,是在不斷的無產階級斗爭運動中逐步形成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源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思中,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產業革命導致失業與貧窮、工人生存狀況的極度惡化、婦女和兒童被迫參與勞動,青年人生存現狀的慘痛使現代意義青年群體登上社會歷史舞臺,也使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覺并致力于改變這樣的社會現實,從根本出發,打破枷鎖,拯救青年。[1]因此,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扎根實際,擁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最先進的那部分工人對于教育青年的價值與意義十分清楚,青年不僅是整個無產階級的未來,也代表了整個人類的未來,未來發展的好壞與青年密切相關。”[2]馬克思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的這封信中指出:主張認識青年地位要求從國家興旺、民族繁榮、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重視青年。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這一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也有所體現。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青年身上承擔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與無產階級政黨所肩負的崇高使命聯系在一起,與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聯系在一起,把青年看作是早上八點鐘的太陽,看作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看作是黨的事業的繼承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中指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源地。因此,為了堅定大學生對于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責任感,為了奠定大學生對于“四個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認識到青年地位對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黨團活動,專業課教學[3]具有深遠意義。高校不僅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在大數據視角下發揮創新意識,合作創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平臺,同時,也應該合理運用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指導廣大青年,使他們深刻意識到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勤奮學習,發奮成長,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去,更加自覺地肩負歷史和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也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落實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
1854年9月恩格斯在回復德國一家報紙的記者的信中指出,德國將要發生“光榮革命”,“實現這一變革的將是德國的青年。但是這種青年不應該在資產階級中去尋找。德國的革命行動將從我們的工人當中開始。”[4]顯然,恩格斯這時已經充分認識到無產階級青年在社會改革中的主力軍作用。青年蘊藏著巨大的創造熱情和潛能,是社會上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在我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各個時期,組織起來一代又一代青年始終緊跟黨的步伐,走在時代發展進步的前列,勇開先河。
當前,由于我國對高校發展賦予了高度的重視,所以高校的發展速度也在不斷地進行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自身的質量也需要不斷提升。高校通常會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而且能夠為培養優秀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學校文化與教育的融合,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生活中,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進而提升整體的教育質量。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對指導全社會正確認識和看待青年具有重要作用,為高校共青團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正如習近平在建95周年講話中號 召青年那樣,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5]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青年抱有極高的熱情和希望,認為無產階級青年具有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評價他們是“最優秀的青年”,“不錯,在我們這個時代‘比較優秀的人們日益消失’而‘最優秀的’總是完全不為人所了解。”[6]所以照顧青年特點是我們黨對青年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這說明做好青年工作不僅要切實把握青年特點,還要不斷增強工作的時效性,創新青年工作。
社會處在不斷發展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秉持新的教學理念,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創新理論教學的方式方法,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7]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高校必須努力構建有利于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包括課程體系在內的教育體系。在具體的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注重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選擇、設置合理的教法,使之符合高校學生的認知特征,以期收到好的教學效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