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
(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鎮中心小學校,四川 江油 621700)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啟蒙和基礎課程,它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等方面一直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因此,作為科學學科的教師,一定要具有探索科學、創新科學的精神,并且要將這些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求知欲、探索欲,讓學生對科學這一學科產生一定的興趣。
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國一直以“全面發展”為核心,并將其分為社會參與、自主發展以及文化基礎三個主要方面。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是學會學習、科學精神、文化底蘊、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健康生活六大素養,并且具體細化出理性思維、批判質疑、社會責任、等18個基本點。
那么,拋開這些系統的定義和分類,核心素養究竟是什么呢?對于這一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針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傅祿建老師認為只有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數學素養以及閱讀素養,學生才能夠學會溝通、學會表達、學會勞動、學會如何應對危機。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上的字面知識,更多的還要教給學生能夠讓他們終身受益的能力、方法和智慧。
科學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科學學科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學生通過學習科學學科逐漸養成的科學品質。這種品質不僅能夠在科學學科發揮極大的作用,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著很大的幫助。科學的本質就是真實性、創新性和發展性。
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興趣,只有產生興趣,學生才會參與,才會投入。對于小學生而言,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基礎,而且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因此,教師在教授科學這一學科時,一定要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入手,讓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迸發出親自探索的科學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引導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的實踐當中去。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其積極性自然而然也會被調動起來。只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課程才能循序漸進,學生在能在這一過程中領會教師表達的思想,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行動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學生頭腦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行動,頭腦卻不思考,就不能夠讓真正地學到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樂趣。學生只有在行動的過程中積極動腦思考,才能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就目前的教育體系而言,大部分的學校都以課本知識為教學重點,著重教授書面知識,忽視實踐應用。但是,科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科學技術的發展源自于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探究與發現,并將科學成果應用到生活中,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方便。因此,科學實踐是科學學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課外實踐。
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時,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雖然活動范圍和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條件下,教師可以設定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設定好的教學情境中來,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進行科學實踐,進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課外實踐,真正地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切身體會科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一切的科學創新都來自于人類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創新的源泉,在科學領域中,所有天馬行空的想象的是合理的。所以,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且對學生提出的想象給予肯定。教師一定要采用科學的、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
雖然扎實的理論知識是科學學習的基礎,但教師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首先,教師個人要具備良好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以身作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自己人格魅力的影響,促使學生熱愛科學。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保證有能力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綜上所述,在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豐富自身的科學知識,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