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云
(山東博林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山東 德州 253000)
我們國家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還存在較多不合理的現象,如果不能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就會影響到生態環境,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想要提高環境的質量,最重要的就是對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植樹造林,避免造成土地的浪費,防止水土流失,進行濃作物的種植,禁止出現一些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有效的處理土地資源,對于改善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指的是相關人員對土地利用的方針、利用方案和土地的發展戰略等這些計劃的實施可能對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行相關的預測、分析和評價。把相關的環境因素也直接考慮到土地利用和現代經濟的發展當中,在一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一定危害的情況下,制定出相關的方案和政策,對這些危害情況做到有效的防止,盡量避免因為一些錯誤的決策而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這種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協調土地、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關系,這是一種非常科學、全面的評價手段,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更加準確的土地利用決定,從而土地利用的源頭上就盡量的避免了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
環境影響評價的理念和做法最早出現在美國,通過在1970年頒布的《國家環境政策法》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出現是在20世紀的80年初期,將環境影響評價由只針對建設項目擴展到更宏觀的政策和規劃層面。如今,環境影響評價已廣泛應用到社會發展的各個角落,但由于各國、各地區情況差異巨大,國際社會至今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各個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各具特色,評價方法、評價原則和相關技術等也各不相同。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起步相對較晚,《環境保護法(試行)》在1989年正式實施,才要求對建設項目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措施。而直至2009年《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通過,才確立了規劃環評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國家出臺的法律法規主要集中于市級以上層面,具體執行力度不夠。另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研究還不完善,也同樣存在地區差異大,指標體系千差萬別的問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是對土地利用結構和功能的時空變化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特別是對城市生態建設用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景觀安全的影響進行預測和評價,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和替代方案。針對土地利用規劃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分析在規劃的土地利用條件下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速度、強度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而對城市總體規劃、其他專項規劃提出控制要求。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首先要應對土地規劃的內容進行分析,通過規劃中土地利用現狀、戰略目標、布局調整、保護利用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內容,分析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時以及農業、工業、林業和旅游等方面的規劃判斷彼此之間的協調性,避免彼此沖突。其次,要對區域內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調查以及采用遙感等技術手段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并進行分析。第三是進行環境影響識別。選擇具有典型的環境影響因子,分析其影響的性質、強度和范圍,從而確定環境保護目標。最后,是進行評價難點分析。選擇適宜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我國目前尚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具體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程序可依據的實際理論體系。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現行的常用方法主要為指標法。所謂指標法就是指以土地經濟行為對環境影響程度為依據,綜合性評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對應目標。針對環境影響評價而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規劃指標值是否能反映合理環境,另一方面,對適應土地利用根據生態系統的考慮。通常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兩個目標,即總體和具體的目標。分別分析土地利用規劃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方案,以保證目標之間不會產生矛盾,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至關重要。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分析已確定可利用土地對環境的影響,再將明確的環境目標作為依據,通過相關環境標準的查閱參考,然后對相應規劃目標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并將其編制為評價環境的指標表。最后,將環境影響評價結果作為依據,不斷完善優選可行性高且不影響環境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但就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實用性仍然不強,其中主體內涵界定模糊、評價機制與現實用地情況不符以及評價機制不完善是導致這項評價機制實用性不強的主要原因。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則首先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環境評價體制,增強其實用性,然后在將這種環境評價機制放入民間,從而可以有效地增強其活性,達到是這種評價機制可以長久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