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日前,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最新出版的《中國財政》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提出“從事業成功重要保證的政治站位和高度,著力推動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和過緊日子要求落到實處”。在各方面預期下半年財政減收壓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仍要保持的情況下,這番言論頗有向各部門各地方喊話的意味,傳遞的信息也相當清晰,即政府過緊日子不是權宜之計。
此前有一種邏輯,更容易將政府過緊日子看作一種應激反應。道理看起來很簡單:減稅降費可能導致地方收入下降,而財政支出特別是民生等領域的支出是剛性的,要保證兌現對百姓的承諾,除培植新稅源外,只能壓減政府開支——今年中央預算除重點和剛性支出外的一般性支出壓減了10%,很多部門還主動加大了“三公經費”壓減力度。從省區到市縣,各地方各部門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這種說法貌似合理,卻經不起推敲——是不是說,一旦財政寬裕了,各部門各地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過寬松日子了?顯然并非如此。財政所為之事原本就是為國理財,為民服務。不管錢多錢少都取之于民,這筆錢怎么用,使用效率如何,理當接受公眾的監督。預算公開之所以重要,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請允許我們說一句,對各級政府部門而言,過緊日子不等于“過苦日子”。在老百姓眼里,勤儉節約持家是美德;到了政府部門這里,勤儉節約是本分,沒什么可計較的。本來是正常日子,哪里是什么“緊日子”。那種大手大腳,浪費公款的做法根本就是敗家子的行為。如果有人說,過去有些政府部門就是這樣過日子的,要追問的是如何補上監督和問責短板——那絕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從年初至今,各中央部門、各地方從省區到市縣,爭相公告要“過緊日子”,仔細看來,各部門各地方的對策大同小異,歸納起來無非是進一步壓減行政費用,比如砍掉原本就不該花的會議、考察等經費,不興辦新的樓堂館所。再就是通過盤活存量等措施,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很多財政資金早已撥付,但躺在某些單位的賬戶里面多則數年,根本就沒有花出去。這筆錢到底有多少沒人知道。
照我們的理解,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緊日子。這種緊日子說開了,就是進一步嚴肅財政紀律,優化財政開支。換個角度看,財政減收無意中變成了一種倒逼機制,由此我們能以更嚴格的標尺衡量各級政府的開支賬本。很多部門連續幾年壓減行政開支5%~10%,這是否說明部門開支里還是擠得出水分呢?如果從當好“鐵公雞”“打好鐵算盤”的角度衡量各級政府部門,其實應該好好問一問,有多少部門還不夠那么“鐵”?
此前財政部長劉昆也曾提出,各級政府要把過緊日子作為財政工作長期堅持的方針。換句話說,老百姓過好日子,就必然要求各級政府過緊日子。過緊日子是一種新常態,過緊日子是衡量各級政府和官員為政之道的新標尺。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