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振

“慎”,就是謹慎、小心、節制、謙卑、低調、不張揚,就是自控能力強。“傲”,就是傲慢、無禮、自高自大、張揚跋扈,就是自控能力弱。毛澤東曾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毛澤東的同鄉前輩曾國藩也曾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縱觀曾國藩一生,其取慎戒傲,可謂其混跡晚清官場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訣之一。
曾國藩是一個飽讀史書的人,他對于歷史上人生成敗的規律可謂了然于心。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其實這兩條就是一條。你為什么多言?一定是因為你傲慢。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叫作《楊修之死》。曹操為什么一定要殺楊修?因為楊修多言。楊修為什么多言?因為他恃才傲物。
曾國藩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所以,曾國藩感慨地說:“古來多少英雄,功高名重,其后非敗于驕,即敗于貪。”總之一條,就是喪失了敬畏之心,失去了自控能力,結果自取其辱。他還說:“從古居大位、立大功之人,以謹慎敗者少,以傲慢敗者多。”事實亦復如此,在這個世界上,因為過于自負而倒霉的人,要遠遠多于因為謹慎而失敗的人。
曾國藩一生做官,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基本心態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他曾講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第一是畏天命。曾國藩這個人很有意思,他不相信醫生(不信醫藥),不相信方術(不信僧巫),不相信風水(不信地仙),但是他相信天命。他認為老天爺早已對每個人的命運都做了安排,一個人不能去逆天行事。第二是畏人言。人言就是社會輿論,人言可畏,流言蜚語足以毀掉一個人的清譽、一個人的前程。第三是畏君父。君父就是皇帝,過去生殺大權都在皇帝手里,所謂“一喜天下春,一怒天下秋”,所以要敬畏君父。
天命、人言、君父,三者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呢?都是你無法控制的力量。成功者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心態,因為持續或巨大的成功,便認為自己什么都可以擺平,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于是就開始自負,甚至到了狂妄的地步。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許多東西是你根本無法控制的,這個世界一定有你無法擺平、無法控制的力量。最可怕的是,你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種力量的存在。而最終毀掉你的,往往就是這些力量。曾國藩的“三畏”,就是提醒領導者要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要永遠保持敬畏之心。
要想保持敬畏之心,曾國藩認為,一定要提醒自己“三不”:“不與、不終、不勝。”
所謂“不與”,就是不參與、不介入的意思。領導者可以調動資源、做成大事,時間一長,很容易就把這種成就看作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與自己的角色混為一談。在曾國藩看來,其實你與你的角色并不是一回事兒。能夠調動資源、做成事情的,并不一定是因為你的能力,而是因為你的角色和權力。一旦失去了你的角色、你的位置、你的權力,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正如杰弗瑞·菲佛(斯坦福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著有《權力》等著作)所說的那樣:“權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你所在的職位,以及那個職位帶給你的對資源以及其他東西的控制力。人們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以為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恭維是源于自己具有的內在智慧、經驗和魅力。這也許是事實,但并不常見。當你退休或離職之后,不再能控制大量的資源時,人們對你的關注和重視就會大大減少。”
每個人一生都在扮演某個角色,時間長了不免會入戲太深,就像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的電影《影武者》中描述的那樣,分不清角色與自我的區別。但所有的大戲最終都是要散場的,最大的英雄也要謝幕。當曲終人散時,所有的浮華都會現出本來的面目。明智的領導者一定要有一種“不與”的心態,這樣才不會因為地位和角色而自我膨脹,才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住自己的內心。
所謂“不終”,就是不能善終的意思。曾國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宦海是很險惡的,在官一日,即一日是在風波之中。能夠平平安安地上岸的,實在不容易。”歷代功臣,能得以善終的其實并不多見。
曾國藩曾說:“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老年經不得逆境。”為什么這樣說呢?少年時不能太順利,太順則容易心高氣傲,視事太易,形成浮躁的心態,經歷一番逆境的洗禮反而更利于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中年是做事的黃金時期,如果中年太閑,一輩子一晃也就過去了,到老一事無成。老年則最怕逆境,老年一旦陷于逆境的打擊,往往就再難有翻身的可能,而一生也只好以凄涼而終了。所以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曾告訴他:“臨老臨老,最怕打掃腳棍。”曾玉屏還提醒他說:“曉得下塘,須要知道上岸。”而人生真正的戲劇性在于志得意滿往往難以善終,而始終戰戰兢兢,以無法善終自惕,反而可能會有好的結局。
所謂的“不勝”,就是不勝任的意思。被賦予職位和任務之后,要有一種戰戰兢兢的心態,用曾國藩的話說,就像駕著一輛六匹馬拉的車,車疾速地奔馳,然而韁繩卻像是朽爛了一樣。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人,是最容易出事的;戰兢恐懼,唯恐不勝,才會小心謹慎,反而不容易出問題。所以他說:“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