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秋
7月10日,泰國拉瑪十世國王哇集拉隆功頒布圣諭,御準巴育總理提交的內閣名單。7月16日,由36名成員組成的巴育新內閣宣誓就職。此前巴育已通過電視講話宣布辭去政變后成立的軍政府權力機構“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主席職務。至此,在大選結束三個半月后,巴育新內閣終于正式組建。這個內閣的最大特點,一是姍姍來遲,二是山頭林立。內閣中山頭林立給巴育執政帶來空前的挑戰。
泰國此次大選是在今年3月24日舉行的,這是2014年5月時任陸軍司令的巴育發動政變五年之后泰國舉行的第一次大選,是一次國會下議院選舉。根據2017年4月頒布的新憲法,將在今年大選之后由國會上下兩院聯席會議共同選舉總理(上院席位是由官方遴選任命的)。從大選結果看,巴育領導的國家公民力量黨、代表前總理他信勢力的為泰黨、塔納通領導的新未來黨和前總理阿披實領導的民主黨得票數量較靠前,但沒有任何一個參選政黨獲得可以獨立組閣的絕對多數選票,因此新內閣遲遲沒能產生。從公布計票結果的時候起,新政府就注定將由各主要政黨聯合組閣而產生,存在利益分歧、甚至意見針鋒相對的各政黨,通過達成政治妥協而形成最終的利益捆綁。
大選結束之后各政黨之間的博弈,比大選本身更具有精英階層利益博弈的性質。由于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得票足以單獨組閣,以巴育的公民力量黨為主,聯合19個政黨組成的巴育執政聯盟應運而生。這19個政黨在政治主張、政黨利益、政策取向等方面均有不同,甚至彼此相左。老牌政黨民主黨和泰自豪黨成了具有關鍵作用的政黨,是公民力量黨主要爭取的對象,而這兩個政黨都成為大“贏家”,最終均獲得包括副總理職位在內的多個重要政治職位。而一些僅獲得1~3個席位的小黨也紛紛抱團取暖,以加入執政聯盟為籌碼,希望獲得部長席位。甚至于出現過政黨訴求得不到滿足,便宣布退出執政聯盟,轉而成為反對派的情況。這種以當前利益為導向的抱團取暖式政治生態,成為當前泰國政局的一個重要隱患。正是因為這個聯盟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在一開始就埋下了分崩離析的導火索。
執政聯盟形成后,各政黨政治職位協調表現得較為艱難,并至少進行了三輪重要調整。事實上,直到7月8日內閣名單呈遞國王前,其中三個職位還進行了調整。總體來看,新一屆內閣呈現以下三個特征:
第一,巴育派系影響力下降,但依然把持著核心權力部門。相較于五年前政變后的全面掌權,巴育領導的軍人集團的直接控制范圍顯著下降,必須與其他政治勢力分享權柄。巴育的地位相對上升,直接兼任國防部長。一直以來負面消息纏身的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威,僅保留了副總理職位。阿努蓬繼續掌管擁有全國地方官員任命大權的內政部。國防部副部長猜燦上將繼續留任。
第二,頌奇派系擴張,成為經濟領域掌握重權的既得利益集團。頌奇繼續擔任負責經濟的副總理,其核心圈子成員把持了財政部、能源部和今年新成立的“高教、科學、研究與創新部”的部長職務,如果加上關系親密的三友派系,還包括工業部長。這就使得頌奇派系在經濟領域擁有了重要話語權。
第三,地方豪強的政治勢力卷土重來,再次成為內閣權力博弈的主要力量。新一屆內閣中,除了前述巴育派系的四名部長、頌奇派系的四名部長,以及副總理威薩努與留任的外交部長敦,其他的內閣成員基本都是地方豪強的政治代表。其中,不僅中型政黨民主黨、泰自豪黨,小型政黨泰國發展黨、泰國聯盟黨、國家發展黨等屬于地方豪強代表,即使是支持巴育的準官方政黨公民力量黨,本質上也是地方豪強的票頭聯盟。
目前來看,泰國22個部的半數以上將成為地方豪強們利益分配的主戰場。從本質上講,此次內閣組建,就是各派勢力的利益版圖劃分,目標直指2020年預算項目分配。
從《2019年度泰國財政報告》的各主要部門財政預算情況來看,巴育派系掌握的國防部和內政部依舊是核心權力部門,財政預算合計高達6000億泰銖,占到行政部門總預算近2萬億泰銖的30%。除了財政部為頌奇派系掌握外,其他高預算分配的農業與合作部、交通部、教育部、衛生部等,都成為地方豪強派系爭權奪利的前沿戰場。其中,作為肥缺的農業與合作部,甚至配置了一正三副的內閣部長席位,分別賦予民主黨、公民力量黨、泰自豪黨與泰國發展黨,旨在平衡各派系的利益訴求。但是,泰國經濟近年來振興乏力,財政預算捉襟見肘,很難完全滿足各派力量預期。這就使得前面提到的抱團取暖式的政治生態也隨時會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土崩瓦解,甚至反目成仇。
7月15日,巴育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政變后成立的“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已經圓滿履行歷史使命,泰國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民選政府”。巴育本人也實現了從軍人總理向民選總理的華麗轉身,但無論是“回頭看”,還是“向前看”,巴育都面臨著多重困境。
回頭看,當初為贏得選舉而提出的政策措施或政策宣示埋下了一些隱患,而選舉前的一些“造勢”言行也令人一頭霧水,如關于大麻合法化的話題。
向前看,泰國新內閣是執政聯盟利益瓜分的結果,巴育派系除了對“自留地”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外,對其他派系的“勢力范圍”很難產生有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