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曾經有人問孫正義,他是什么時候開始立下志向的,他說最初的動力源自樸實、直觀的刺激,看到父母的忙碌、奶奶的辛苦,他暗自下決心要努力奮斗,改變生活,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可以說,“賺大錢”是孫正義年少時最直接的拼搏動力。
在取得成功之后,一個人就不能將賺錢作為自己的人生終極追求,不是因為不需要錢,而是一旦過度關注金錢,你會發現自己容易為財富束縛,心里并不快樂,也會失去方向。
事實上孫正義在物質上的要求也的確不高。在日本雅虎BB寬帶業務的推介會上,孫正義說:“我今天這身衣服是優衣庫的Polo衫。”一瞬間就將自己與觀眾的距離拉近了,日本首富也穿優衣庫平價衣服。
那么,企業家的真正財富究竟是什么呢?
洛克菲勒自小生活貧寒,甚至撿過破爛,后來靠石油投資立業致富。鼎盛時期,他的財富曾經達到美國國民財富的1/47;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聯邦政府曾經向他借過錢。
可他并沒有因巨富而改變自己的平民生活本色:在出差與旅行中,他總是坐飛機的經濟艙,住一般旅館。而與他不同的是,他的兒子選擇坐頭等艙,住豪華旅館。這種反差讓人奇怪,于是有人問他這是為什么。他的回答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個富人,而我的父親是個窮人。”
企業家的真正財富,不是表面金錢化的貨幣積累,而是由其信念、道德、品質、態度、方法及其實踐整合成的內在精神財富。憑借自己的精神財富,很多企業家盡管出身貧寒,可能受正規教育也不多,創業資本多數有限,但善于識別機會,敢于實踐,大膽挑戰,才成就了日后的事業。
真正的企業家財富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力量。個人是這樣,對于社會也是這樣。
孫正義比其他大部分CEO更強的地方不是智商,不是眼光,不是技術,而是他能做到不為錢干事業,不把賺錢作為軟銀集團的第一目標。即使孫正義賺了很多錢,比其他一心賺錢的人賺得多得多,但這只是一個結果,它不是孫正義追求的目標。
2014年4月4日,一家名叫伏牛堂的湖南米粉店創立,借著“北大法學碩士賣米粉”的噱頭,創始人張天一成了90后創業的代表,在網絡上引起了眾人的追捧。
回憶起創業初的心酸,張天一說:“現狀看來比較風光,但不妨把鏡頭倒回3個月前,看看我們的苦逼歲月。我們是怎樣開始的,以及為什么要賣米粉。”
“說到賣米粉,這個話題非常沉重,因為就在半年前,我還是一個應屆畢業生,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從來沒想過創業。我學金融法,工作去向很窄,苦逼的人去金融街,牛逼的人去投行。所以找工作時,我產生了兩個困惑。
“第一,所有人都去投行搞金融,誰來搞實體?投行的錢投給誰?我發現現在不是項目招投資人,而是投資人追著項目跑,錢沒地方去。”
“第二,當所有人都去擠僅有的幾個選擇時,卻有大把的工作沒有人做。這就像我每天去伏牛堂上班,路過國貿時的一個場景:三環路上永遠在堵車。國貿是個好地方,大家都想去,可更有可能的結果,不是大家都到了這個好地方,而是都堵在通往好地方的路上。”
每個人都奔著錢去的話,顯然是做不好事情的。做事情可以賺錢,但初衷絕不能是簡單的賺錢。張天一的創業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一件再小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做,做一輩子,最后都會實現你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如今,伏牛堂的團隊成員從原來的4個人變成了現在的14個人,場所由最早的30平方米變成了現在的180平方米。目前來看,伏牛堂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企業。
“貪字最后得個貧”,功利心太重只會讓你在金錢面前迷失方向,最后一無所有。用馬云的話說就是:“因為我自己堅信,如果一個人腦子里就想賺錢的話,他腦子里想的是錢,眼睛里是日元、港幣,講話全是美元,沒人愿意跟你這樣的人做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