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誠 圖:蔡磊磊
英國當代作曲家喬治·本杰明(George Benjamin)有著與生俱來的非凡音樂才能,他7歲開始學習作曲技法,16歲即成為法國著名作曲家奧利維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的學生,梅西安曾親口表示本杰明為他最鐘愛的學生。
喬治·本杰明目前所創作的三部歌劇皆由英國劇作家馬丁·科力普(Martin Crimp)撰寫臺本,這位作家以晦澀的對話、情感分離的語氣、凄涼的人際關系等戲劇特點聞名于世,所創的角色大多沒有經歷過愛情與快樂。他們的首部室內歌劇《走進小山》(Into the Little Hill
)2006年首演即獲得巨大成功。第二部歌劇作品《切膚之痛》(Written on Skin
),自6年前在普羅旺斯-艾克斯音樂節首演以來廣受好評,已然成為當今歌劇院最常上演的當代歌劇作品之一。歌劇《切膚之痛》根據13世紀普羅旺斯民謠歌手卡貝斯塔尼(Cabestanh)的恐怖傳說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個成年人的暗黑童話故事:一名殘忍的地主(the Protector,或稱之為“守護者”)雇用了一位年輕的插畫家(男孩)來記錄他的英雄事跡,當畫家與地主之妻產生愛意時,地主殘忍地殺害了畫家并強迫妻子食用他的心臟。該作品以極具當代性的藝術技法展現了愛情、激情與暴力等永恒的戲劇主題,劇中人物常以第三人稱來敘述與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故事情節輪廓看似簡單但實則蘊意深長,使得觀眾通過劇中人物(多種關系組合的變換)思考過去與當下人們所遭遇的迷茫與困境。

Lessons in Love and Violence
)亦獲得了極大成功]。正如本杰明在《走進小山》序言中所描述的:“我希望采用最直接、最真實的方式講述我們的故事,這在當下電視與電影流行的時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不為抽象的、理想化的聲音創作,而是為有血有肉的人進行創作;我在任何時候都承認歌唱戲劇的‘以人為本’?!?p>
喬治·本杰明認為敘事對于歌劇作品至關重要,他極度渴望在敘事上找到一個全新的角度,這樣的敘事看起來會更加真實可信,觀眾就會對這個在歌劇院里講的故事深信不疑且不帶任何諷刺或尷尬。因此,他劇中所有的人物,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演唱,又不時轉換為第三人稱的口吻,評述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這是作曲家與戲劇家刻意使用的策略,旨在營造出布萊希特倡導的間離效果(effect of defamiliarization
,意在讓觀眾觀劇但并不完全融入劇情,是敘述體戲劇常用的一種舞臺藝術表現方法),使得整個故事脫離了最表層,更具內在的戲劇張力。本杰明同時認為歌劇本質上即是不自然的,在普契尼去世一百年后,我們生活在一個電影時代,演員在舞臺上演戲而表現得像好萊塢電影里那般自然,是絕對不可信的,因此本杰明有意識地強調人為的因素。《切膚之痛》有意模糊了過去與當下的界限。開場,一群身著當代服飾的天使們開始與人類進行互動,他們仿佛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并始終評論著。馬丁·科力普則在歌劇臺本中重塑了“吃心”(Le Coeur Mangé)的800年前中世紀傳奇故事。專制、暴力的守護者,在發現妻子艾格尼絲(Agnès)與插畫家(男孩)的曖昧關系后,殺死了男孩并將其心臟喂給妻子食用,妻子卻回應道:“沒有人能從我身體里奪走他的心,就算把我燒成骨頭,也不能從我嘴里奪走他心的味道。”
本杰明對音樂的天才性處理,無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他的音樂營造出了一種沉思、黑暗的氣氛,令人毛骨悚然的戲劇情境亦是緊張且扣人心弦的,但這一切的安排都是合理的,極易使觀眾產生共鳴。作曲家采用從抽象到具體的音樂描繪技法,逐漸映射出艾格尼絲緩慢的、自我意識覺醒的進程——她擺脫了守護者強加給她的幼稚化人格,擁抱了個體自我。艾格尼絲通過告訴守護者“這是她嘗過的最美味的食物”來蔑視他,這句歌詞的音樂強度則突顯了艾格尼絲性格中最為極端的一面——此刻,女主角的自我意識終于爆發。本杰明用極具創造性的音樂語匯來支撐這一“思想解放主題”,樂隊以極強的力度演奏,女主角唱出極限高音,將氣氛推至沸點,戲劇張力顯而易見。
喬治·本杰明創作的音樂非常個性化,但它同時與某些傳統音樂又有著極其重要的隱性關聯,如法國浪漫主義音樂(從本杰明的和聲語匯與配器中不難發現,他受德彪西、拉威爾、梅西安等人的影響)。《切膚之痛》以管弦樂與銅管樂的相互對峙拉開序幕,旋律充斥著大量尖銳刺耳的不和諧音型,一團雜亂的音型匯聚成冷酷的狂歡,持久而怪誕的音符縈繞不去,形成強烈而精準的和聲結構。但本杰明的不協和音的所指,并不僅僅代表著恐怖的信號,其音樂自身有著極強的邏輯架構,并且傾向于分解成簡練與持續的間隔。
劇中人物的歌唱旋律聲線大多是對話式的,但同時本杰明又采用近似詠敘調(Arioso)的抒情藝術手法來進行人物塑造,從純粹的音樂技術來看,是如此高明且令人驚嘆。更令人為之興奮的是其音樂與戲劇的貼合度趨于完美,夢幻般的旋律線條延綿不絕,甚至在傳達緊張感的同時,亦讓人感到如同處于一段欣喜若狂的美妙之旅中。本杰明的配樂技法代表了現代主義音樂語言極大的勝利——用高度復雜的和聲、現代性的語詞與尖銳的爆裂聲來挑戰聽眾。然而,在每一處微小的尺度上,都能感受到作曲家在細節上努力使每一個元素都富于表現力與真實感。
喬治·本杰明在此部歌劇中還采用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樂器,試圖以現代音樂技法為古樂器注入新的活力,如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與玻璃琴(Glass harmonica),用以喚起作品絢麗而多層次的色彩。玻璃琴是使用手指沾水摩擦玻璃演奏的獨特樂器,其聲音猶如水晶般清澈,但又兼具陰森詭異的魔幻色彩。在尾聲的“食心”段落,柔和的弦樂夾雜著黑暗的陰影,玻璃琴發出幽靈般的聲響,猶如劇中人物的思想被夢幻般地投射在舞臺上,將陰森恐怖的氛圍推至頂點。
喬治·本杰明的歌劇作品要求歌唱家具備所有嫻熟的演唱技巧,上海演出當晚的五位演員都呈現了精彩絕倫的演繹。女高音歌唱家喬治婭·賈曼(Georgia Jarman)所飾演的艾格尼絲展現出了一位帶著中世紀氣質的新世紀人物:時而溫順、時而誘人;時而誠實、時而冷酷。賈曼以完全無畏且開放式的姿態唱響了劇中最激烈的段落,同時又保持著柔和與抒情。她的演繹如此迷人,美麗且極具女性化的聲線完美地表現出這位復雜人物難以言表的不穩定情緒。賈曼的每一處措辭與舞臺姿態都是極其精準而清晰的,確保觀眾能夠仔細品味馬丁·科力普那深刻且發人深省的詞句。
在守護者的飾演者杰瑞米·卡彭特(Jeremy Carpenter)入木三分的詮釋下,觀眾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反派人物,一個極度嫉妒又野蠻沖動的生動舞臺形象。卡朋特在演唱守護者時常表現出可怕的傲慢和權威,用極具穿透力的戲劇男中音音色“咆哮”著。
假聲男高音蒂姆·米德(Tim Mead)一人分飾兩角(天使與男孩),在其出色的演繹之下,男孩與天使似乎合二為一,成了一個具有雙重陰影的角色。蒂姆·米德的聲音時而甜美高亢,時而輕盈樸實。中世紀原著中的戲劇主題,主要圍繞著不忠與男性化的憤怒,但《切膚之痛》結合當代視角,一定程度上疏離了原始主題,把更多的關注點集中于男孩復雜的性格描繪上,因為男孩也可以理解為一位極具破壞性的天使,亦是毀滅整個家庭的導火索。
歌劇《切膚之痛》的整部作品充滿了隱喻,本杰明在尾聲處巧妙地營造出一個以慢動作收尾的精神世界,在原本錯綜復雜的結構上增加了一層混沌宇宙般的神秘之感。冷漠的21世紀天使們(Angels)無情地凝視著艾格尼絲的倒下,將中世紀的人物(同時帶領觀眾)帶回現實之中,并反思過去與當下。在天使們的眼中展露出對人類災難的冷酷與迷戀,交響樂隊奏出類似馬勒作品風格的悲傷嘆息,歌劇以類似憂慮、躊躇的音樂意象結束。與德彪西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相比,本杰明的音樂與戲劇動作有著驚人的敏捷度與跳躍性,從高度的寂靜到顯性的殘忍,無不巧妙地貫穿于整部歌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