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特殊教育學校 莊錦山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促使特殊教育更加智能化、個性化、信息化。特教資源中心的互聯互通,既節約了時間,又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最大化。我校把課程資源劃分為部編教材和校本教材,全部上傳特教云平臺,每個教室的多媒體隨時可以訪問使用。學校開發了教學課件資源庫,分年段、班級,逐年完善教材和課件。節省了教師備課收集資料的時間,從而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課堂教學。教師信息管理系統的運用,讓學校的檔案管理更加科學化、智能化。今年,我校首推釘釘軟件的使用,使考勤、會議、審批、文件傳達等日常辦公無紙化。而所有這一切,都將對特殊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擴大輔助技術的應用。加快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特殊教育學校信息化納入“智慧校園”“數字化課堂”建設的優先項目。
《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指出,要改革特殊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入探究特殊教育教學與康復相結合的模式。必須要根據不同殘疾類型學生的身心功能狀況及特殊需要,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技術配備及特殊設施建設,靈活多樣地在教學中使用康復技術。目前我校根據實際運用的效果,改進了感統訓練和多感官訓練的一些設備。比如以往的訓練中過多的集中于色彩分辨、顏色觀察等重復項目。今年我們增加了特教資源教室的實用性、可操性的項目,引入了體感游戲康復訓練器和自閉癥檢測儀。豐富了康復教育的手段,把融合教育和自閉癥康復教育作為醫教結合的切入點。有效解決了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同時又把自閉癥教育的難題作為特殊教育教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特殊的群體更需要人工智能化的輔助。信息化已經滲透到學校管理和教學的各個層面,推進智能化校園的建設將有助于學校辦學的效率。人臉識別系統、走失定位系統、一鍵報警系統、智能化的燈控系統等,為殘疾孩子的生活起居提供了極大方便,確保學生的安全。為有聽力障礙的學生配備了助聽器,改善學生的功能缺失。大力推行信息管理平臺和網絡學習平臺,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方便教師的網絡學習培訓。智能化的校園建設,既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又提升了學校的安全保障。
教師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環節。《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指出,應該加強專業化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我們應該放大特殊教育的格局,人性化地管理,喚醒教師的職業尊嚴,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新時代新征程,管理應該從喚醒每個教師的信仰、引領每個教師的理想開始。如果學校的管理成為教師們身上的枷鎖,那無疑這種管理是低效的。構建和諧的校園生態需要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能動性,培育優良文化,建立科學的激勵管理機制。按照動力=需求X價值的理論,盡量讓教師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工作動力。例如,我校績效考核中,在計算考勤情況時把考勤統計中缺勤扣分的情況一公布,立馬引起很多教師的反感和抵觸。后來我們改進辦法,行政人員以身作則,堅持打卡考勤,并且采用了反向統計的管理辦法,對于缺勤的不扣分,對滿勤的進行加分和獎勵。受到教師們的歡迎,大家出勤效果更好。學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執行要體現人文性和科學性,更應該喚醒和引領教師的價值取向。
特殊教育學校的管理,往往更應該跳出特殊教育來看待特殊教育。在相對封閉的特教環境中,我們更需要的是高情商高、互動的教師隊伍。我們所欠缺的恰恰是其他普通學校教師所富余的。而今的特殊教育學科專業,已經從以前的大特教、全學科教學,到現在的語、數、體、音、美、康復、個訓、自閉癥、送教等細化專業教學。要引導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發現更好的自己。新的特殊教育應該強調融合學習、網絡學習、自主學習、校本探究的學習形式;跨時空、跨文化的學習領域。在我校,為年輕的教師分發了成長調查表,了解教師的專業特長、學習興趣、研究方向。學校根據調查情況制定了青年教師培育計劃,建立學習研修群,搭建牽手結對平臺。通過開展教師講壇、課題研究、團隊協作讓教師找到適合自己的跑道。在教師風采欄目里,把年輕的骨干教師擺在前列,開展“每季度一明星”的評選。匯聚力量,凝聚人心,構建學校發展的同心圓。
我校主動與普通中小學、職校、企業、社區聯系,建立特教學校學生能進能出的安置方式。推進普通學校與特教學校教研、康復訓練等工作的交流合作,促進融合教育深入實施。利用學校里陪讀家長多的特點,建立家長協作機制。組織實施生活化社區教育活動,活化特殊教育課程建設。通過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增強特殊學生與正常人群的積極互動,讓他們學會交流溝通,增強自信心,促進其更好地融入社會。尊重殘障學生的生命發展規律是特殊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教育回歸的原點。因此,我們應該主動行動,加強管理有效落實,努力提升特殊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