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伏龍泉中學 李子龍
插圖作為初中歷史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象直觀,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都是教材編寫人員精挑細選出來的,與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如果教師可以發揮教材插圖的作用,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其在圖文結合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要如何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運用插圖呢?
課堂導入是教師組織上課教學活動的初步教學行為,其目的是幫助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建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感性認知,以此有效地投入新知探究活動之中,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較遠,學生在現有的生活經驗下,是難以對其建立感知和認同的。此時,則需要教師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走到過去,積極體驗。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課堂導入活動開展中,發揮教材插圖直觀形象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其在讀圖的過程中建立了所要學習知識的感性認知。
以“燦爛的青銅文明”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這樣利用教材插圖導入課堂:同學們,你們都到過故宮博物院嗎?(大部分學生沒有到過)沒有關系,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走進故宮博物院,欣賞現存的一件國寶級的珍寶——后母戊鼎(多媒體展示教材插圖)。在看到這件文物的時候,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在此引導下,大部分學生對此青銅器進行觀察,同時對青銅器產生探究興趣,想要知道,在商周時期人們是如何制造青銅器的以及青銅器的用途等。如此導入,不僅實現了新知內容的自然展現,還使學生進入了積極的學習狀態,為有效學習新知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來說,其是以文字語言系統為主的,往往借助文字形式向我們展示較為完整的歷史過程。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學生往往是通過文字語言來感知理解歷史事件的。但是文字存在其固有的缺點,難以將細節內容生動而完整地展現出來,且具有抽象性。由此導致學生在閱讀理解文字語言的時候,難以建立對歷史事件的深刻認知。此時,就需要教師借助直觀的形式將那些難以用語言進行表述的內容進行展現。
一般情況下,我會將教材插圖作為直觀形式,借助其對教材文字語言的補充、延伸,同時發揮其直觀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歷史知識。
以“秦統一中國”為例,在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字語言的解析,是難以深刻理解中央集權制度這個知識點的。為了解決此教學難點,我發揮“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具體地,在學生讀圖的過程中,我向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秦始皇在統一了中國之后,為了加強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與中央政府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秦王是如何對地方政府進行管理的呢?以此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可以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進行分析,以此把握各個權利結構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學生利用教材插圖理解重難點知識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其動手拓展插圖,將政府結構的關系展現出來,從而在豐富插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所學,也為之后的復習活動提供依據。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教師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幫助學生在扎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和技能。此教學要求,單靠教師的知識灌輸是無法實現的,還需要其以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對于初中生而言,形象的對比分析是其加深歷史記憶的有效途徑之一。由此,我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發揮教材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增強記憶。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學的提出備受關注,且在各學科教學中實現了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結合教學所需,運用多樣的手段,為學生創設一些與歷史相關的歷史環境,進而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自主地參與到環境之中,進而提高學習質量。基于此,我在組織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發揮教材插圖的作用,以此為基礎為學生創設直觀的圖像情境,使其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問題。
以“三國鼎立”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三國鼎立形勢圖”,以此使學生在觀看中初探三國鼎立局面的端倪,接著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三國”指的是哪三國呢?這三個國家是由誰建立的呢?這些國家各自的統治區域在哪里呢?其都城是哪里呢?與東漢末年相比,三國局勢有什么特點呢?以此使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對三國鼎立展開深入探究,為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發揮教材資源的作用,靈活運用教材插圖,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重難點知識,同時在對比中增強記憶水平,從而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