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寧
生命在于運動,德育在于活動。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從學生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出發,通過組織開展系列德育體驗活動,讓學生自主設計、組織和實施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提升自主自省能力、增強感恩意識、形成責任擔當意識、錘煉勞動品質。
2018 年9 月的一個星期天,高一(22)班班長組織全班同學商討班旗設計事宜。藝術委員帶領的設計團隊拿出他們設計好的班旗初稿,從色調、造型和寓意等方面進行設計說明。同學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周從小學習美術,有一定的藝術功底。他提議說:“班旗的色彩可以再明快一點,反映我們青年學生的活力;造型建議簡潔一點,最好能體現向上的力量。”
平時愛讀書愛思考的小汪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班旗上最好能有體現22 班的設計元素,讓別人一眼就看能出是我們22 班的班旗。”
班長帶領的統籌協同組認真地把大家的建議一一記錄下來。兩天后,集眾人之智的全新班旗設計稿再次出爐。班長在班級層面征求大家的意見,這次的設計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肯定和認可。
“風揚旗彩,圖展班魂”最美班旗自主設計與網絡評比是學校以“我”為原點開展的一項德育體驗活動。整個活動從意見征集、班旗的設計到制作,全部由各班學生自主組織和實施,學校則成立教師指導小組負責全程輔助。為了形成激勵機制,我們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實時推出各班的活動動態。每年的評比活動不但在學校內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上進心。
除了最美班旗自主設計與網絡評比活動,學校還常態化開展“行走在校園”學生自主管理活動。我們通過競選,每周確定一個班負責校園的日常管理,具體實施過程包括:各班學生自主申請并提交校園管理方案,經方案展示、陳述答辯、全校投票等環節,最終得票數最高的班級獲得校園日常管理權。負責當期校園管理的班級在履職結束后需提交“行走在校園”行動報告,學校根據行動報告組織評比月度、學期、學年“行走在校園”優秀團隊。參加過“行走在校園”活動的高一(2)班的陸同學說:“平時看到老師們管理,我從未意識到其中的辛苦,反而有時候還會覺得老師們煩。現在我親身參與管理,這才意識到規范和秩序對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今后我一定要做一個自主自律的人。”
2018 年12 月27 日晚,學校學術報告廳內燈火通明、溫情涌動。高一年級的6 名學生正在分享著自己父母的故事,動人的故事、真情的講述,把學生們帶進了父母的世界,感受著父母的內心。
小蔣說:“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在普通崗位上工作的普通人,但他們都有著中國傳統的工匠精神,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絕不放棄。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感動了我,也感染了我。”
小張說:“我的爸爸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他全年無休,學習與行醫,一年又一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事業。我曾問他累不累,他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累。每每看到那翻爛的醫學書和爸爸佝僂的背影、和藹的笑容,我便心中一暖,學習的動力也更足了。”
…………
學生們或回憶父母生活的艱辛,或講述父母創業的不易,或陳述父母對自己的呵護,或坦承自己對父母的歉疚……臺下的學生、教師及家長代表,無一不被臺上的精彩演講感動,甚至有家長因為孩子的理解流下了眼淚。
“都說現在的孩子不懂父母,不懂感恩,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提供表達的平臺和機會。學校組織的報告會讓我對孩子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也有了新的定位。”分享故事的小張的母親會后由衷感嘆道。在活動總結時,我對大家說:“開展講講咱父母的故事報告會,讓孩子講述父母的人生故事和自己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的故事,我們的初衷是引導孩子走進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希望用親情的力量溫暖每一個人。”
此外,我們還開展了“說說我的老師”“夸夸我的同學”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學會了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學校2019 屆畢業生小王在一篇隨筆中這樣寫道:“在一中短短三年里,我更加清晰地認識了我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像我自己。我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我會永遠心懷感激。”
2018 年10 月21 日,學校低碳實驗協會的8 名成員走進社區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開展“垃圾分類實施現狀和推廣建議”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學生們在社區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冊,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傳遞綠色環保理念。他們實地查看社區居民小區內垃圾桶的分布情況以及居民投放垃圾的現狀,并發放垃圾分類調查問卷表,了解小區居民的日常垃圾分類習慣。活動中,學生們感受到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支持,也認識到垃圾分類全面推進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大家決心要成為垃圾分類工作的參與者、宣傳員、推廣人,為垃圾分類工作的普及做貢獻。
學校通過“探究者行動”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實地走訪、調查研究、咨詢專家,直面各類社會問題,深入思考,并盡可能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彰顯了一中學生的社會擔當情懷。學校還與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鹽城市社會福利院、鹽城市兒童福利院、鹽城市圖書館、鹽城市火車站、大縱湖旅游風景區等單位合作共建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節假日期間,學校組織學生到各個社會實踐基地開展職業體驗和志愿服務活動:有學生到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大縱湖旅游風景區擔任義務講解員,有學生到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做導醫服務,有學生到鹽城火車站幫助旅客搬運行李,有學生到鹽城市圖書館協助圖書整理、借閱等工作,有學生到鹽城市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院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在不同的實踐崗位上,學生們體驗并學習,他們對各行各業的職業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們的職業意識明顯增強,社會責任感顯著增強。
勞動教育是學校提升學生品格的重要抓手。高中生只有親身參與勞動實踐,掌握勞動技能,體驗勞動艱辛,才會真正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信念。
2018 年8 月23 日,學校組織高一年級1100 多名新生奔赴學校的學生勞動實踐基地——鹽城市鹽都區現代化的七星農場,參加農業、農村、農活“三體驗”活動。鹽城市鹽都區七星農場是鹽都區與黑龍江七星農場合作共建的大型現代化農場。在農場,學生們仔細聆聽農場工作人員介紹農業知識、認真參觀農場的機械化倉庫,之后又頂著烈日,深入田間地頭,參與秧田除草勞動。從未參與過田間勞動的他們剛開始就狀況百出:有因為重心不穩,不由自主向前撲的;有深陷爛泥,動彈不得的……在農場工作人員的現場指導下,學生們很快掌握了田間勞動的基本要領,熱情地參與其中。“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切實體驗讓學生們知道了勞動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學校社會實踐指導老師這樣說:“參加勞動實踐活動,既讓學生們掌握勞動本領、感受勞動之美、養成勞動習慣,又豐富了學生們的人生閱歷。勞動練就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也為他們的高中學習及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小顏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平日里的學習很緊張,很少有機會出來。這次到七星農場參加勞動實踐,我深感勞動不易、生活不易。今后我要熱愛勞動,珍惜糧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有學生在“知乎”上提問:“在鹽城一中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其中有這樣兩個回答:“三年的一中生活是會讓你懷念一輩子的體驗。”“一中是一個會讓人心智成熟的地方。在這里,有豐富的社團活動,有多彩的校園生活,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我認為,這些回答正是學生對學校開展的系列德育體驗活動的最高贊賞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