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按照專業的方式組織的。職業院校的專業是根據職業分工、技術和服務活動、文化發展狀況及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將教學內容劃分而成的學業門類。專業群是圍繞某一行業或職業領域形成的一類專業,各專業有相近的工作內涵或職業基礎,有相同或類似的專業基礎課和教學項目,有共用的實驗實訓設備以及部分共同的專業課教師,從而能夠形成較好的專業建設基礎。
高質量的專業(群)首先體現在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上。從國際上看,專業設置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按照職業分類設置,其特點是職業內涵和層次明確,專業名稱信息量大;二是按照技術領域分類,其特點是職業類型和層次寬泛,通用但針對性較弱。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規律性并不強,既有按照職業或崗位群設置的,也有針對跨行業的通用技術領域設置的。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讓青年人學會工作,為他們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礎,其專業設置應當反映工作世界的要求。由于人類社會的工作是按照職業的方式組織的,因此,職業分類為職業教育的專業(群)設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職業分類是依據特定的標準和方法,對社會職業進行的類別劃分。從內容和數量上看,“職業中類”和“職業小類”正好為“專業群”和“專業”的設置提供了基礎,崗位或工種則提示了專業方向的設置。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的職業分類還存在很多問題,這需要我們在進行專業(群)設置時進行仔細考量。
人類對職業分類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并形成了很多公認的重要成果,這是職業院校專業(群)設置的理論和實證基礎。專業(群)建設的方法論基礎是職業資格研究,職業資格研究也是教學標準和課程開發的技術基礎。“職業資格”在人力資源管理中被稱為“勝任特征”,它是從事一種職業時能應用的能力或潛力的標志,包括知識、技能、技巧和必要的工作經驗。
專業(群)建設要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與產業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形態相聯系。我國當前的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者的資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也促進了靈活、個性化和數字化學習模式的誕生。如今,人類社會的水平分工逐漸弱化,對工作行為進行準確的分析、評價、測量和總結變得越來越困難,機械唯物主義和技術(經濟)決定論指導下的簡單的能力分析方式被多角度認識社會發展與職業資格關系的新模式所取代。因此,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準確把握職業資格研究的基本內容、流程和復雜性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