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發布了期待已久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涉及職業院校微觀層面的內容與要求。從高職院校的角度,理解《方案》要求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清晰的思路,是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思考的。
作為一名在一線多年的職教工作者,筆者發現高職院校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種認為落實政策要求是政府的工作,與己無關;另一種只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思考問題,而不從微觀個體的角度去落實和解決問題。實際上學校要從自身的功能、定位來采取措施具體落實國家的大政方針。比如,政策提出職業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依據”,職業學校就需要兼顧經濟社會和本校學生的需求;“以服務發展為宗旨”,學校就要直接服務本校學生的發展和具體企事業單位的發展,間接服務社會整體的發展;“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學校就要直接促進本校學生的就業和滿足具體企事業單位的招聘需求,諸如此類。政府做好政府的工作,社會搞好社會的環境,企業弄好企業的事情,學校辦好學校的教育,教師實施好教師的教學,學生完成好學生的學習,各司其職。高職院校應抓住《方案》頒發這個職業教育的發展機遇期,下大力氣解決在學校層面長期存在的諸多問題,深化改革,落實利好政策。
《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我國職業教育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求從環境條件到教育教學過程再到人才培養類型,職業教育必須展現出與普通教育不同的特征。為此,每一所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通過改革與建設體現出這種教育類型的要求:在社會層面體現出“產教融合”,在學校層面體現出“校企合作”,在課程教學層面體現出“工學結合”,在成效層面體現出“知行合一”。高職院校要建立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有效的教學運行組織體系,形成相應的體制、機制。在專業的設置和調整上要與區域產業的發展相融合,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專業集群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與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變化和發展相對接,構建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組織,實現跨界培養。把校企合作深度落地,做到“雙元”育人,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崗位工作需要,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重新整合成新的綜合化課程,形成符合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與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新的課程體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加強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和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提升其實踐教學的能力,實施1+X證書制度,培養多樣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方案》在總體要求與目標中提出要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是一個從結果看成效的評價要素。根據麥可思公司近10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調查,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絕大多數指標都在向好的方面變化,但是幅度不夠大,尤其是與本科畢業生相比,一些就業指標如“就業與專業相關度”“離職率”“職業轉化率”“就業滿意度”“職業期待吻合度”“薪酬增長率”等的差距仍然十分明顯。這表明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在持續改善,但是質量不高、未令人滿意,實現高質量就業的目標還任重道遠。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把服務學生的發展放在辦學工作的中心位置,既要加強全程的職業規劃教育,又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合理做到育訓結合。在就業方面,學校尤其要著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和職業期待吻合度,由此來反推具體的改革和建設,設計辦學的制度、方案、政策、措施:一是通過實施學分制把學習的選擇權、主動權交給學生,滿足學生的學習意愿;精準定位專業培養的就業領域,符合學生的就業意愿;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方式和不同的成長途徑,通過學習成果的認定和學分轉換等措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其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進行自主學習,使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個個都能出彩。二是推廣實施現代學徒制或新型學徒制,突破實施難點如雙重身份的問題、學生來源的問題、工學矛盾的問題、雙導師的問題等,從入學開始學生就基本確定就業的行業、企業甚至職業崗位工作,以實現高質量就業。
《方案》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國家要求每一個地級市至少辦一所高職院校的目的,就是要求高職院校要為當地經濟、產業、社會的發展服務。這個“區域”的范圍最大一般是高職院校所處的省,最小應該是學校所在的地級市。筆者發現,一些地級市舉辦的高職院校在專業的設置上、專業培養的規模上,沒有精準定位本區域經濟、產業、社會發展狀況和需要,以及本校學生的就業需求,使得畢業生無法在本地就業而大量外流,有些學校外流學生人數甚至達到畢業生總數的80%。這實際上反映的是作為供給側的高職院校與作為需求側的地方經濟、行業企業以及學生的需求是嚴重脫節的。每一所高職院校都需要深入調查、了解和分析本區域、本行業(行業類院校)發展的實際狀況,認真思考當前到底需要設置哪些專業,如何動態地、柔性地適應本區域、本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全面了解在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想學、適合學什么專業,就業需求——學生想任職哪些行業、哪些崗位;通過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調查,了解他們主要在哪些行業、哪些崗位就業,為學生就業做到精準定位。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確定辦好哪些專業、發展哪些專業,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的職業領域,制定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就業需求,真正實現為本區域、本行業提供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要求學生考取的是行業企業開發的技能崗位證書,或者是低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這些證書大多數含金量不高,社會認可度低。《方案》準備實施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是對社會成員職業技能水平的認證,也是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學習成果的認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現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全面涵蓋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和技能操作,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職業院校學生自主選擇是否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與考核,不作為畢業的限制條件。對此,高職院校一是要加強宣傳和咨詢,告訴學生考取證書的目的和作用;二是通過“課證結合”“育訓結合”,把課程學習的內容與等級證書的標準對接,把課程成績和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機結合,學生考取的證書等級越高成績就越好;三是對學生考取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進行成果認定,轉換為學分,推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努力考取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方案》提出要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標準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組織對已經出臺的國家相關標準進行落實,在標準的基礎上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校本實施要求,規范教育教學工作,按照《方案》的要求“嚴把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兩個關口”。對于無法按期畢業的少部分學生,至少讓他們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然后再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的學習和成果認定,使之能夠達到畢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