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措施,20項改革舉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是中央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設計,是推動職業教育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舉措。《方案》猶如一張脈絡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圖”,將指揮全社會針對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行定點清除,徹底打通“大國工匠”與“能工巧匠”培育計劃的任督二脈。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的不同。作為職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更是擔負著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培養的是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種差異性的界定,要求我們采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指標體系評價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中的關鍵指標,應該是那些能夠精準反映職業教育發展本質屬性,體現職業院校學生能力水平,適用于職業教育質量監控的指標。關鍵指標既應有助于解決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基本問題,又能對未來一個階段的職業教育發展進行預見性指導。此外,關鍵指標還應簡單明了、含義統一,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提煉和選擇新形勢下職業教育關鍵評價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方案》提出了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中,應當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為核心指標,并定期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關工作進行“雙隨機、一公開”的抽查和監督。這5項關鍵指標的提出,既包含了對培養結果的考核,也注重了對培養過程的考量,抓住了職業教育質量指標的牛鼻子,為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必將極大促進職業教育評價的科學發展。在此,筆者想對高等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中技能指標的選用進行討論。
開展高職教育評價最早和持續時間最久的單位是武漢大學的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該中心每年均發布“中國專科(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以下簡稱“武漢榜單”)。但是,這個評價指標體系卻缺失了反映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技能指標。以其發布的2016年榜單為例,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項一級指標:辦學資源、杰出人才和聲譽調查。[1]“辦學資源”一級指標下又分為建筑總面積、占地面積、教學儀器、生均儀器、圖書總量、生均圖書和教育經費7項二級指標,“杰出人才”一級指標下又分杰出人才、專職教師數、高職稱教師比、生師比、在校生數、就業率、優勢學科、教學成果、教研基地、科研項目、科研論文和專利11項二級指標,“聲譽調查”一級指標下又分為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和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3項二級指標。
不難看出,武漢榜單基本參照了本科院校辦學條件與辦學水平的評估指標,并按照職業教育是低一級層次教育的預設設計了評價體系。這種忽視職業教育特點,尤其是完全忽略技能指標的評價體系,很難獲得有效的競爭力評價結論,因而在高職教育界備受詬病。有研究人員指出該指標體系設計有缺陷,數據處理不合理,導致整個排行榜缺乏可信度,擇優性很低。[2]
2016年發布了《中國高職院校排名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南京榜單”)。[3]這項研究涉及1334所高職院校,研究范圍包括中國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網絡影響力和技能水平。[4]此榜美中不足的是,評價院校技能水平時僅僅采用了兩項賽事指標。一是2012—2015年4屆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成績,二是第41—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高職院校取得的成績與參與度指標。通過采集數據、確定變量、標準化處理和賦予權重、統計分析、比較、排序,綜合高職院校兩項賽事的成績及參與度后,得出了中國高職技能水平評價排序。
“南京榜單”以技能大賽參賽成績評價學校的總體技能水平,未免有失偏頗。此外,還有很多全國性與行業性技能賽事結果未能納入統計范圍。盡管技能大賽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質量建設,然而,“精英化”的技能大賽制度并非完善的質量評價制度,存在選拔性與全面性、競爭性與公平性、局限性與整體性的矛盾。簡單來說,就是一所高職院校的技能大賽成績并不一定代表該校學生總體的技能水平。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種等值性的突顯,要求我們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評價。《方案》的出臺,為有效開展職業教育評價、全面反映職業教育特色提供了全新的路徑。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啟動“學歷證書+”制度試點(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也為技能水平評價提供了嶄新的觀察點。定期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關工作進行“雙隨機、一公開”的抽查和監督,則為數據采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此,筆者有兩點建議:
一是在構建技能水平評價體系時,將普及型的技能抽查與“精英化”的參與技能大賽這兩種取向迥異的評價方式有機結合起來。評價體系既包括反映總體技能水平的指標,如若干核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得率,又包括反映技能競技水平的指標,如中國技能大賽獲獎情況、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獲獎情況、世界技能大賽參與度得分等。
二是在具體操作上,可以采用單項排名、專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定期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評價的主體可以包括政府評價、用人單位評價,鼓勵第三方評價。
職業教育評價體系中關鍵指標的正確選用,將成為重要的導向標與指揮棒。評價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通過第三方的視角找出差距,發現優勢,促進被評價者的提高與進步,進而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緊迫感上講,這項工作到了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