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萬安縣實驗小學
請看下文《山雨》(人教版六年級上)中的一個片段: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氣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沙啦啦,沙啦啦”,這是山雨的聲音,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至”,聲音清新、縹緲,給人朦朧的感覺。聽這樣的雨聲,仿佛欣賞一首古典音樂。文字描寫精彩,句式靈活多變,仿佛美妙的歌,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動聽,給人以美的享受。
音樂借助旋律、音韻、節奏等傳情達意,作文通過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生動形象的語言應該像一首旋律優美的歌,讓人唱著舒心,聽著悅耳。在作文中適當地植入一點音樂元素,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怎樣使用這種藝術手法呢?可以根據音樂的特點。
1.妙用疊詞。疊詞是一種特殊的音樂,可使意象鮮明生動,語言音韻和諧,讀起來郎朗上口;富有音韻美。
如《匆匆》(人教版六年級下)一課,疊詞的妙用生動形象。陽光是“斜斜”的,“輕輕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轉,時間去得“匆匆”,“伶伶俐俐”地跨過,“我”“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回去,人生“白白”地走了一遭……這些疊字,細致入微地刻畫了時間的蹤跡,表達了作者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有一種疊詞叫象聲詞,用來摹擬自然界各種聲音,如風聲、雨聲、流水聲、鳥叫聲、雞鳴狗吠聲等等。《大自然的聲音》(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就很好地運用了象聲詞,表現出聲響世界的豐富多彩。風是“輕輕柔柔”的,仿佛“呢喃”細語,小雨“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仿佛在玩打擊樂器;溪水“淙淙”,河水“潺潺”,大?!皣W啦啦”,好像大合唱;鳥兒“嘰嘰喳喳”地歡叫,蟲兒“唧哩哩唧哩哩”地和鳴,好像為我們演奏一曲生命的樂章。
2.長短交替。長句結構復雜、詞語較多,短句結構簡單、詞語較少。兩種句子結構不同,作用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長句表達的意思嚴密、內容豐富、精確細致;短句表達的意思靈活、簡潔明快、節奏感強。兩種句子相互交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語言富有變化,誦讀起來,音韻鏗鏘,郎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如:《燕子》(人教版三年級下)第二段(節選):
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這段話有兩個句子,一個長句,一個短句。第一句是長句,由“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幾個定語修飾而成,突出柳絲的柔美。第二句是短句,寫青草、綠葉和鮮花,描寫生機蓬勃的春景,抒發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兩個句子錯落有致,朗讀起來,節奏感強,給人美感。
3.整散結合?!罢焙汀吧ⅰ笔侵妇渥拥慕Y構形式。形式整齊勻稱,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長短不一的,叫散句。整句莊重有力,勻稱和諧,顯示出整體美;散句富有變化,錯落有致,形式靈活。在散句中適當穿插一些整句,參差錯落,極具對稱美和音樂美。如《匆匆》第三自然段: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是一個整句,由三個散句構成一組排比,寫出時光的蹤跡,給人以節奏的變化與音韻和諧的美感。這種節奏感反映了強烈、深厚、激動的情緒,有著連綿不斷、起伏不停的音律。
作文時,若能長短交替,整散結合,就能極大地提高語言的表現力,產生特殊的美感。
4.排比造勢。排比是把3個或3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組成的句子。連貫的排比有氣勢給人以強烈的力量感,如《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級下):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觀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大海的水波瀾壯闊,西湖的水水平如鏡,而漓江的水則是柔情刻骨的靜、清、綠。這種靜、清、綠是大海和西湖的水所沒有的特點。三個排比句以重章疊句的手法,把漓江水的特點生動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仿佛親臨漓江,見證和目睹了這一勝景,美輪美奐。
5.反復詠嘆。反復是有意識地重復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以增強抒情的感染力,能使文字具有音樂美感。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用反復詠嘆的方式來表達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感情。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在難舍難分的臨別時刻,志愿軍戰士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他們只能用反復呼喚的方式去表達。
反復有連續反復和間接反復兩種。
連續反復就是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句出現。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中的一句話(人教版四年級上):
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和平”一詞反復出現,強調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呼喚。
又如《匆匆》中“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從飯碗里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著些什么痕跡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這些連續反復,蕩氣回腸,有一唱三嘆的效果。
間隔反復,就是重復的同一詞語和句子中間,隔著其他詞語或句子。如《開國大典》(人教版五年級上):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30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呼起來。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句子中間隔著其他句子,強調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的重要意義,表達了全場30萬人以及全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歡欣鼓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