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是書法學習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最早提出方圓問題的是東漢末年書家崔瑗,他在《草書勢》中提出“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晚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也提出:“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賅舉其要,盡于方圓。”說明不管哪個時期,方圓都是書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但對于方圓的理解,各個時期書家們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認為筆方勢圓,有認為體方筆圓。元代以后逐漸推崇“筆圓字方”說。
元代書法家陳繹曾提出“筆圓字方”說。在其《翰林要訣》中,陳繹曾專列出兩個章節分別談論“圓法”和“方法”。所謂“圓法”,指起筆收筆呈現圓勁形狀的技法;所謂“方法”,指起筆收筆呈現挺勁狀態的技法。陳繹曾認為,用筆的意向要圓,字形要方。但是圓不可離方,方也不可離圓。用筆圓潤不能夠“形勢俱圓”而“乏峭健之氣”;同樣,挺勁用筆的同時也應該保證“風韻和雅,血肉停勻”。
陳繹曾所謂“筆圓”的基本要求,是中鋒用筆,使轉呼應,運筆流暢,線條富彈性,齊而潤。具體地說,“筆圓”包含“散水”(即三點水)、“聯飛”(四點相隨,偃前以后橫)、“烈火”(四點外相向而偃、內相隨而仰)等各種點的寫法,也包含了短撇、長撇、背撇等各種撇的寫法,以及縱波和橫波等各種波的寫法,另外還有“打”(長點)、“挫”(轉折頓提)、“打勾”(豎提)、“背拋”(豎彎鉤)、“勾裹”(橫折鉤)、“雙包”(橫折橫折鉤)等寫法。
在陳繹曾看來,“點之變無窮”,作點應“皆帶側勢蹲之,首尾相顧,自成三過筆。有偃、仰、向、背、飛、伏、立等勢,柳葉、鼠矢、蹲鴟、栗子等形”,所謂三過筆,就是一種圓轉運筆的方法,即輕頓后轉向右下行,稍駐即提,向左上方回鋒收尾,其中方折與圓轉用筆是結合在一起的。對于作撇,他認為:“背撇,首圓蹲過,作懸針法左出。向撇,首偏蹲右顧左轉,作向豎尾懸針左出,如手前后撇物。”通過圓轉的輕頓、偏蹲與顧盼的結合,使筆畫顯得圓勁。對于“雙包”,“左先作向撇,撇尾停筆取勢,飛筆隨勢包撇,勢(亻壹)打間對撇首,打背隨勒尾,平撇尾。”飛筆使筆畫連續不斷“隨勢包撇”,使橫折堅韌挺拔。“打”“挫”也被其列入了圓法之中。陳繹曾說:“打,提鋒空中打下,乃點法之長者。”這是因為凌空提鋒用打,能讓筆畫更有力。作挫筆,陳繹曾說:“因前筆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所謂“皆衄法”,是說用方折的挫鋒與用圓筆的衄鋒連用,衄挫結合,使方圓互成。他將點法、撇法和捺法都歸結到了圓法章節中,同時又強調方與圓是相濟相成的。
陳繹曾認為,字的結體要方。其所謂“方法”,包括“八面”“九宮”“結構”“均方”,基本都是關于字結構的方法。他認為,凡字皆有八面(即中宮的周圍),書寫時因兼及八面,“俱滿者方可提飛”,使中宮外圍的點畫伸展灑脫。而“八面點畫皆拱中心”,說的是字的八面都拱向中心(即中宮),這就形成了八面拱心之“九宮”。可見,八面與九宮都是在說單字中筆畫之間的相互關聯,體現出方形之中求圓勢的思想。關于“結構”,陳繹曾強調點畫的多少、疏密應該分布均勻。他認為:“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均布之。”對于方形字體的書寫結構,他認為應“長者兩減闊,短者兩減長,小者四減字形。雖有長短闊狹小大,行中須留空地,仍須寫空中勢,須偏著右,或亦各一分”。從其所謂兩減闊(即)、兩減長(即)與四減字形(即),也能清楚看出陳繹曾對于單字中宮部分在字行、字幅中所起作用的重視,提醒學書者在書寫過程中要注意字守體本、自然留白的問題。
細看這兩個章節,陳繹曾的“筆圓字方”說,雖然說的是圓筆和方形,但他并沒有忽略了方折用筆的作用,而是把方筆也滲透到了圓法中。作側點、作撇,既可以用圓筆,又可以用方筆;同樣,作橫畫和豎畫,也既可用方筆,又可用圓筆,或方圓并用。方筆之入不扁平刻板,圓筆之入不臃腫呆滯。
元代鄭杓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在《衍極卷四·古學篇》中認為:“故執筆貴圓,字貴方;篆貴圓,隸貴方。圓效天,方效地,圓有方之理,方有圓之象。篆不篆,隸不隸,吾不知其為書也。”這就是說,執筆貴圓轉,字形貴方正;篆貴圓,隸貴方。方與圓互相對立又相互滲透。劉有定在注釋中進一步發揮鄭杓的觀點說:“執筆貴圓,握管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不轉,轉則圓。篆圓也,圓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內實圓。”執筆貴能圓轉,但握筆垂直又使圓轉中有方。字形貴方,但連貫用筆又使方中有圓。“篆貴圓,隸貴方”,篆書用筆雖圓轉,而字體卻成方;隸書外形是方的,而用筆上也要求用圓轉。因此,方和圓實際上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
此后,明代的項穆也主張“筆圓字方”說,他在《書法雅言》中說:“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談到《蘭亭》用圓,《圣教》用方;歐、顏大小字皆方,虞書大小字皆圓的情況,認為:“究竟方圓,仍是并用:以結構言之,則體方而用圓;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一定之理。”周星蓮的說法相對全面,從結構、轉束、筆質三個方面來講,不管在哪個方面,方和圓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我們今天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也要注意書法的方圓問題。要避免均齊劃一的裝飾氣,也要避免過于規則的形式。如果過分追求均齊一致的方與圓,必然會導致書寫的呆板、單調、僵化。另外,一定要區分書法的方圓與幾何形方圓的差異,不可將圓寫得像圓規畫成的圓、將方寫得像尺子打出來的方,而應賦予其自然多樣的姿態。方筆一般用在隸書、楷書中比較多,要求棱角分明,尤其是魏碑當中多用方筆,但是斷不可過于方而失其潤;而婉而通的篆書與飄逸的行草書則多用圓筆,要求化方為圓,尤其是行草書,如果方折過多,便“行”“奔”不起來,但是如果過于圓滑,會流于俗媚,失去骨力。因此,應合理運用方和圓,使自己的作品更有節奏感和立體感,更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