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寧
現在,很多家庭在中秋假期里,或外出旅游,或吃一頓團圓飯了之。中秋節的傳統習俗簡化了,節日的文化內涵淡化了。班主任通過開展中秋主題班會,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秋傳統佳節及傳統文化,弘揚并創新節日文化。
認知目標:了解中秋節日的由來和發展歷史,知道相關傳統習俗和吉祥寓意,感悟節日包含的文化和情感內涵。
情感目標:形成傳承古老文化的責任感,培養賞析傳統節日的審美感,懂得珍惜親情、感恩回報,激發民族自豪感。
行為目標:積極探究節日文化,主動參與中秋家庭活動,真情表達節日祝福,傳遞幸福。
學生準備:事先收集有關中秋節日的知識、習俗、故事。
教師準備:與班級家委會合作,購買活動所需物品(一次性手套、月餅冰皮粉、月餅餡、制作模具);制作PPT;邀請家長志愿者參與活動。
1.主持人: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你們聽——一群小伙伴們快樂地唱起歌了。
2.播放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視頻,學生一起歌唱。
3.主持人:今天,我們開展“月圓圓,餅圓圓,人團圓”中秋主題班會。
【設計意圖】家喻戶曉的兒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做鋪墊。
1.穿越時空,探究來源。
主持人: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么,這個節日究竟是怎么來的呢?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介紹中秋來源,獎勵是制作月餅的材料。)
學生家長借助動畫講述《朱元璋用月餅傳情報》的故事。
教師小結:穿越時空,從魏晉到唐朝,再到明清,悠久的歷史,一個個傳說積淀了中秋這個節日的內涵與魅力。
2.回歸現實,制作月餅。
家長志愿者們分別到各個小組,分發制作材料,指導學生制作月餅。
學生小記者現場采訪:為什么中秋節吃月餅?為何月餅要做成圓形?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哪些習俗?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相機補充圖片,或進行資料補充。)
教師小結:看來中秋節日生活是非常豐富精彩的。
【設計意圖】整個活動以制作月餅為主線,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在制作過程中,穿插采訪、交流、講故事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節日的相關知識。
1.感受溫情。
播放音樂,學生一邊品嘗自己制作的月餅,一邊聽家長志愿者講故事。
2.比賽激勵。
請學生分小組進行關于月亮的古詩和成語知識問答,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秋文化的理解。
3.祝福傳情。
學生選擇一個祝福對象,現場寫一段中秋祝福的話語。
【設計意圖】品嘗自己制作的月餅,在故事中感受“月餅圓圓甜又香,一片月餅一片情”,讓心中的幸福愉悅感得到提升。知識問答,將活動再次推向高潮,進一步渲染節日的熱鬧氛圍,讓學生真正體會節日的快樂,感受“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感。
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愿同學們、家長們,在美好的節日里享受節日的快樂和溫情,同時也去傳遞溫暖,讓自己成為皎潔月光下一抹優美的身影,讓彼此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播放背景音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1.一條主線穿課堂。
“中秋”是本次活動的主題,但是在設計活動之前,筆者發現要傳播的知識、激發的情感和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如何才能使活動有趣而不雜亂,認知過程有效而不枯燥,情感體驗自然而不做作?筆者設計了“制作月餅”這個主線活動,從發制作材料,到制作,再到品嘗,在整個過程中,穿插進行其他緊扣“中秋”主題的片段活動,這樣既能夠達成活動目標,又不顯得機械零散。
2.兩股力量有保障。
“中秋”這個詞語是個有味道的詞語:有月餅的香甜,有家宴的鮮香,有文學的墨香,更有濃濃的人情。那么,發揮家長的力量,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共同體,兩股力量就為活動圓滿開展提供了保障。在活動中,家長們的參與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圓滿,這不正是中秋的精神真諦嗎?
3.三方整合提質量。
一是整合內容,活動有條理。為了能讓本次活動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與學生興趣相結合,筆者整合了豐富的內容,做到了有詳有略。二是整合時間,活動有秩序。在整個過程中,對于學生熟悉的一些知識點,安排了較短時間。三是整合資源,活動有保障。課件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形象感知,激發興趣;語言解說,則是為了形成抽象認知,情感升華。兩者同行,活動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