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以初中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以“我”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及全球的關系為線索,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主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教材編寫嚴格遵循生活邏輯,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方面的內容。
新教材,新方法。教材改變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法上也要與時俱進。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注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創新,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道德與法治課開展主題情境探究教學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課堂實施樣式,可以有效扭轉傳統課堂教學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傾向。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的核心要義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由一個具有同一主題的“整體情境”作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以問題為引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教材線、主題情境線、問題線和情感線開展探究教學,從而實現情境、問題、教材、情感的有機整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主題情境探究教學。
探究出真知,探究顯能力,探究出個性。課程改革倡導探究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需要探究教學。探究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上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增加感性認識,增強思維創新。在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中,學生不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和深度學習者,探究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改善了學生的思維模式,改進了課堂行走的方式。
然而,在平時的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中,我們卻發現有的教師曲解了其要義,探究教學淺嘗輒止,膚淺化和形式主義充斥著課堂教學。探究教學要引導學生深度探究、深層探究、深刻探究,要讓學生沉下來、鉆進去、刨根問底。為了做好深度探究,教師必須處理好幾個問題。
首先,探究任務要適量,不能貪多求全。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探究過多的任務,適量的任務以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展開思考。其次,探究時間要適度,不能蜻蜓點水。教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深度思考,周密考慮。再次,探究層次要適切,不能不分輕重。我們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不分主次、不分難易全部都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其實對那種學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任務是無須興師動眾展開探究的,教師要精心選擇,合理安排,有選擇地開展探究教學。
問題是導線和引線,是開展探究教學的重要抓手。在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以問題為載體開展探究,并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新的問題出課堂,開展更深入的學習和探究。
然而,有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情境探究教學時,錯誤地理解為只要有提問就是探究教學,將道德與法治課異化成了“提問教學”,導致課堂上學生始終被教師的提問牽著走,問題反而成為束縛學生自由發展的“絆腳石”,課堂教學從“滿堂灌”轉向了“滿堂問”。
其實,在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提問的精準性,必須設計幾個“拳頭問題”,精準發力,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探究學習。筆者曾閱讀過湖北姚獻麗和王艷紅老師的《“公平正義的守護”教學設計》一文,文章中的這節課就采用了主題情境探究開展教學:在第一環節,教師提出問題“請你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對老人的行為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在第二環節,教師設計了“請你設想,法官可能有哪幾種判決方案?不同的判決方案會帶來什么結果?”通過開放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和深層性;第三環節,教師設計了“看到法院的判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司法如何維護正義?”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提出個性化的見解。在三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有“含金量”的問題鏈,精準發力,啟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借助問題開展深入探究。
教學中知識融于情境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為此,在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中,需要以情境作為媒介和輔助,師生借助主題情境并在問題的引領下開展探究。
科學性是道德與法治課必須要遵循的原則,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確保主題情境的真實性,不能圖簡便而編造主題情境。為了防止情境創設的虛假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能道聽途說,不考證;不能僅憑感覺,說大概;不能無中生有,說瞎話。不僅如此,虛假的主題情境,特別是那些不科學的情境或者有錯誤的情境還會誤導學生。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多聽新聞聯播,多關注時事政治,多關注家鄉的變化,留意學生身邊的最新動態,尤其要有意識地把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引入課堂教學。
雖然采用主題情境探究教學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成為“故事會”的嫌疑,避免了案例太多、太雜、太亂的情況。但筆者發現,有的教師在選擇主題情境時牽強附會,在實際教學中拼湊主題。有的教師在選擇主題情境時,習慣于采用“記流水賬”的方式拼湊主題情境,情境內容大同小異。
其實,教師對道德與法治的整堂課應該設計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情境,以此為主線,串聯教學內容,自然生成,防止拼湊,師生之間借助主題情境,圍繞問題開展探究。如前文提到的《公平正義的守護》一課教學中,教師以“電梯勸阻吸煙猝死案”為主題情境,巧妙地以五個“子情境”統整課堂教學,分別是——環節一:案發經過初析;環節二:對突發意外的結果推論;環節三:最終判決深探;環節四:一審判決分析;環節五:溫暖改判的感悟。在“主情境”的統帥下,教師巧妙地把五個“子情境”進行統整,串聯了所有內容,并根據情境的發生、發展、結果,相應生成問題。主題情境線合情合理,水到渠成,體現規律,符合邏輯。這樣的主題情境克服了教師東拼西湊“組裝”主題情境的現象。
在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情境探究教學中,師生圍繞一個“整體情境”開展探究,情境、問題、教材相得益彰,使課堂教學形散而神不散。通過例、理、德的有機整合,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可以說,主題情境探究教學讓道德與法治課變“碎”為“整”。
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在采用主題情境探究教學時,卻“油水”分離,也就是容易出現情境歸情境、知識歸知識、德育歸德育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主題情境探究教學時,需要巧妙地寓理于例,寓德于例,實現例、理、德有機結合,從而最終實現以“例”明“理”,以“理”釋“例”,以“例”明“德”,以“理”導“行”的德育目標,在培育智育的同時凸顯德育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教材知識、問題設計、情境創設和情感培育也必須實現“無縫對接”,因為主題情境是主線,問題是載體,教材是基礎,德育是根本,教師要巧妙糅合,不能讓主題情境成為擺設。仍以“公平正義的守護”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巧妙而自然地引入“電梯勸阻吸煙猝死案”,隨著案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在對五個“子情境”的不斷探究中引導學生領悟公平正義的重要社會價值,幫助學生樹立自覺守護公平正義的意識,促使其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樣的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水到渠成,潤物無聲。
主題情境探究教學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在于關注學生長遠發展,體現課改理念,使道德與法治課實現“上不空掛,下不失聯”,提升學科教學質量與課堂品質,引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回歸育人本質,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發展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