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之前的思想品德課還是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中,主題情境探究都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但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編排、知識難度、核心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與思想品德教材有很大區別。以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下冊的“憲法”專冊為例,從內容上看,其綜合性、理論性、抽象性都比較強,既包括憲法內容(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家制度)這種具體的事實性的知識,也包括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憲法實施(保障憲法實施)、憲法追求(崇尚自由平等、追求公平正義)這些比較抽象的理念性的知識。教材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理論闡述,教材的難度比較大。因此教師運用主題情境探究法對教材進行教學,借助情境呈現抽象的知識,將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當然,教師在運用主題情境探究法進行教學時也要根據教材特點進行適當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教材。筆者以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下冊“憲法”專冊為例,談談如何立足教材特點,運用好主題情境探究法。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知識點非常多,難以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融入情境中去。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內容中尋找核心素養點。
如第四單元的《自由平等的真諦》這一課,涉及的知識點眾多,具體有:人們渴望自由;自由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如何理解自由的相對性;法律上的自由是什么意思;自由和法治是什么關系;法律上的平等包括哪兩層含義,該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么多的內容,想要全部融入主題情境,讓學生接受,其難度可想而知。但若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部分內容指向的是學生的“法治觀念”和“社會參與”這兩個核心素養,一是讓學生學會從法律的角度去思考自由和平等的內涵,二是讓學生在正確理解自由平等真諦的基礎上,積極融入社會、正確參與社會。有了核心素養這個方向標,教師就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使內容聚焦,確定最合適的主題。基于此,在教學時筆者設置了“法說自由,律解平等”的主題,意在讓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圍繞主題,根據內容,筆者設置了四個具體情境:自由與我們、自由與界限、自由與法律、法律與平等。整合過的內容,焦點集中,邏輯清晰,思路明了,學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
八年級下冊是“憲法”專冊,以憲法內容的學習為主,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運用主題情境,還要注意不要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法律講堂。以情入手,從情感熏陶開始,逐步過渡到知識的學習、行為的踐行,才是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正確做法。
如《自由平等的真諦》這一課的四個具體情境的教學中,筆者在每一情境開始前選取了一段與該情境高度關聯的朗讀文字,第一個情境是詩歌“我愿做一個自由的人”,第二個情境是短文“自由的界限”,第三個情境是孟德斯鳩對自由的解讀的一段話,最后一個情境是學生熟悉的蘇州市吳江區人大代表紐云華校長關于人大代表職責的一段話。筆者仿照電視節目《朗讀者》的模式,讓學生朗讀這些文字,在朗讀的過程中,制造氣氛,烘托情感。通過朗讀,字里行間滲透著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帶領他們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當然,激發情感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除了朗讀,教師也可以選擇與內容關聯的比較感人的故事、視頻等。總之,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觸動學生情感的情境,以情入手,以情育人。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運用主題情境探究還要注意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課堂是教師預設的課堂,在主題情境探究中,主題、情境以及探究的問題或活動,都是教師精心預設好的。但預設只是一種準備,課堂更應該是師生生成的課堂。課堂中的生成,是學生深度參與課堂的表現,對生成的重視,則是教師深度關注學生的表現。
如在《公民基本權利》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設置了兩個問題,分別是:“如果給你一個選擇的權利,你最想擁有什么權利?你最想擁有的權利的界限是什么?”每一個問題學生都積極參與,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有一個學生說:他最想要的權利是不做作業,因為他每天作業都要做得很晚,很累。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學生的贊同。筆者及時抓住這個生成,讓他自己說說看這個“權利的界限是什么”。他很快發現這里的界限一個是紀律,因為不做作業違反了學校的紀律;一個是成績,不做作業可能會導致成績下降。那么,該怎么解決必須做作業和影響休息時間之間的矛盾呢?筆者順勢請班上作業做得比較快的學生“傳道解惑”,學生熱情高漲,紛紛出謀劃策。這些生成,讓課堂變得靈動而富有生氣。
如何更好地增強主題情境探究的趣味性,讓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和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尋找教材中學生可能感興趣的點,同時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多種方式開展教學。
如在教學《維護公平正義》一課時,學生對“公平”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因此,筆者抓住這個點,設置了一個自由暢談的環節:你想得到公平嗎?你最想得到的公平是什么?學生一下打開了話匣子,競相發言,于是筆者以“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一個一個起來說公平,學生給出了“被老師公平對待”“父母不要太偏愛弟弟”“雖然自己成績不好,但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回答。這些靈動的生命,因為這樣一個活動,真實自在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暢所欲言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也增強了。在其后的學習過程中,筆者又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討論法、主題案例法、實踐參與法等持續的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整節課,學生一直興致盎然,直到下課,還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