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指出:“注重學科內容的綜合性,超越封閉的單一學科知識體系,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借助其他學科資源可以讓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更加靈動精彩,讓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簡單直觀。例如在講授“認識計算機”這課內容時,計算機軟硬件及其功能特點這些知識點較為復雜和抽象,學生不易學習,很難掌握。但計算機系統結構與人體自身的器官結構功能很類似,如CPU類似人的大腦內層、硬盤類似人的大腦皮層、顯示器類似人臉等,利用這樣的類比,有利于學生掌握本節知識。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強調實踐操作的學科,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學校活動資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來,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展示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在講授“作品發布與評價”這課內容時,結合我校開展的文藝匯演活動,讓學生用WPS文字軟件制作“一二·九”小報作品。學生分組選擇WPS小報作品進行討論和評價,每組將修改意見進行歸納總結,根據歸納總結的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試行)》指出:“要積極地開發并廣泛地利用各種校內外課程資源、社會文化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筆者所在的宜興素有“陶的古都孕鐘靈”“茶的綠洲卷綠意”“竹的海洋泛波浪”“洞的世界吞天地”等美稱,蘊藏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資源。
在講授“制作海報”這課內容時,就可以借助地方特色資源,傳播宜興紫砂文化魅力。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制作關于紫砂文化的旅游宣傳海報,將海報的內容設計成紫砂壺的旅游宣傳冊。這既鍛煉了學生的海報制作技能,也使得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與文化。
社會熱點資源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極大關注,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借助社會熱點資源,設計與學科資源相融合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授“讓數據說話——數據圖表及其分析”這一內容時,正值每年冬季霧靄爆發,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期。在教學時讓學生觀看霧霾污染紀錄片,通過不同城市霧靄的污染天數引出柱形圖,通過霧靄的主要來源引出餅圖,通過霧靄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引出折線圖,選擇適當的類型建立圖表,從而讓學生順利掌握了本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