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其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在現有土地管理法指導下的城鄉二元土地制度結構,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根源,不僅侵蝕了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導致社會矛盾叢生,也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為了破除阻礙,黨的十八大以來,土地制度改革被列為重大改革議題,土地管理法修訂也被列入議事日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明確了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點和要求。
隨后,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即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以及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塊地”試點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激活了農村土地要素。
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并將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這是時隔十五年后,土地管理法的再一次修訂。這不僅是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同時還將推動農村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從征地制度上,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訂明確了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圍,限制了政府征地權力,有利于縮小征地范圍;在征地補償方面,以區片綜合地價取代原來的年產值倍數法,從法律上為被征地農民構建更加完善的保障機制。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破除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實現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的同地同權同價,有利于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用地保障,推進城鄉一體化。
在宅基地改革方面,豐富和擴展“戶有所居”的保障形式,下放審批權到鄉鎮政府,允許進城落戶的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關重大,必須穩妥推進。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訂,無疑是多方權衡博弈后的審慎選擇,更多突破在有賴于進一步的實踐探索。而隨著新土地管理法實施日期的臨近,如何制定相應的規劃、稅收、監管細則,是其能否順利落地執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