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黃金冶煉有限公司,山東 萊州 261441)
氰化金泥是含金礦石經過浮選、氰化浸出、鋅粉置換后得到的初級產品,因礦石性質不同,金泥成分變化很大。金泥中鐵、硫、二氧化硅等主要來自礦石,這些成分含量多少取決于置換前貴金屬溶液凈化的程度[1]。根據金礦石性質的不同,將浸出系統分為低硫、高硫和高銅浸出,分別得到不同金銀含量的金泥。
氰化金泥中金和銀含量的檢測方法,因為金泥中雜質元素的組分復雜,目前沒有形成的統一的行業標準。現有的檢驗方法主要是火試金重量法[2-5],通過兩次火試金配料,將金銀富集,測定結果準確,但分析流程長,檢測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及不易掌握;碘量法[6]只能富集金泥中金,富集效率低于火試金;混合試劑灰吹[7]方法中采用混合試劑(氧化鉛∶淀粉=10∶1)作用生成鉛,對金銀進行富集,方法灰吹時間長,能耗高,且存在金銀合粒黏在灰皿邊緣,造成富集不完全。本研究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鉛對貴金屬的捕集能力[8-9],以鉛包裹灰吹,鉛覆蓋再次富集,使試樣中的金銀與雜質元素分離,以硝酸溶解金銀合粒,使銀溶解,實現金銀的分離;并對灰吹參數進行實驗,得出高品位金泥的直接灰吹、重量法測定金、銀含量的最佳灰吹條件,測定結果與經典火試金重量法結果相吻合。克服了直接灰吹富集不完全的弊端,簡化檢驗流程,降低勞動強度和能耗。
箱式高溫爐(最高溫度1 350 ℃);精密天平(可讀性0.001 mg);鉛箔[純鉛(質量分數不小于99. 99%)];純銀(質量分數不小于99. 99%);灰皿(鎂砂灰皿);硝酸(分析);乙酸(分析純)。
1.2.1稱樣
用分析天平準確稱取一定質量的試樣,記為m,精確到0.000 01 g;將試樣包裹在一定重量的鉛箔中,以備灰吹。
1.2.2灰吹
將灰皿放入升溫至950 ℃的高溫爐中,預熱25 min,將包好的試樣依次投入灰皿中,關閉爐門3~5 min,爐門稍開,控制溫度,鉛吹盡后關閉高溫爐,待溫度降到700 ℃時取出灰皿,將合粒放入乙酸中煮去底部附著物,用蒸餾水洗凈、烘干、稱量得到金銀合粒質量m1,以火試金測定得到的金銀含量作為準確值,計算灰吹對金銀的回收率。
1.2.3補銀
若金泥樣品金、銀比例大于或等于1∶3時,可直接進行分金操作;若金、銀比例小于1∶3,應將金銀合粒和需補進銀量用10 g鉛箔包裹好,再次進行灰吹,取出金、銀合粒,以備分金。
1.2.4分金
在鐵墊子上用鋼錘敲打合粒兩側,將其錘成扁圓并刷去底部附著物,然后將其放入瓷舟中在700 ℃下退火3~5 min,將磁舟取出冷卻,將合粒碾成厚度為0.1 mm薄片,于690~710 ℃下退火3~5 min,取出冷卻卷成空心卷放入試管中;將15 mL硝酸(1+7)加入試管中,并把試管放入水浴中煮沸40~45 min,傾出酸液;再加入15 mL 80~100 ℃硝酸(1+1),水浴中繼續煮沸40~45 min,傾出酸液,加入溫蒸餾水洗金卷5~6次,將金片傾倒在瓷坩堝中,烘干,在700 ℃的電爐中退火2~3 min,取出冷卻后稱量,得金卷的質量m2。
1.2.5稱量及結果計算
用電子天平稱取金粒質量,計算金、銀含量。
為確定灰吹工藝參數,以回收率為指標,對金銀富集效果的灰吹工作參數進行實驗研究。
選取高、低品位金泥樣品,金泥成分見表1。平行稱取試樣各5份(以200 mg含金量計),分別包鉛箔10、15、20、25、30 g于950 ℃下進行灰吹,計算回收率,結果見圖1。

表1 高、低品位金泥的成分

圖1 不同鉛量的回收率結果Figure 1 Recovery results of different amount of lead.
從圖1中可以看出,低品位金泥回收率在80%~97%,高品位金泥回收率在94%~99%,高品位金泥的回收率明顯高于低品位金泥。低品位金泥灰吹鉛箔用量少時,因稱樣量大,雜質含量高,鉛箔不足以富集金泥中的金銀,使得回收率低,且平行樣品之間回收率結果波動大;鉛用量在30 g時,回收率為97.29%,鉛箔用量>40 g時,鉛熔化時間短,少量樣品黏附在灰皿邊緣,沒有得到有效富集,導致回收率降低,灰吹后的灰皿邊緣上有明顯金銀合粒,很好地證明了這一判斷;高品位金泥因雜質含量低,回收率高,其中鉛箔用量在20 g時,回收率達99.12%,通過調整灰吹參數,可進一步提高高品位金泥的金銀回收率。因此實驗選擇20 g鉛進行灰吹。
對高、低品位金泥試樣,分別按含金量100、200、300、400 mg各稱取試樣4份,包鉛箔20 g于950 ℃下進行灰吹,計算回收率,結果見圖2。

圖2 不同稱樣重量的回收率結果Figure 2 Recovery results of different sampling weight.
從圖2可以看出,以含金量100 mg稱取的試樣,回收率高,隨著稱樣重量的增加,高品位金泥回收率從99.38%降至96.13%,低品位金泥回收率從95.65%降至79.55%;其中當以含金量400 mg稱樣時,因為稱樣量大,雜質含量增加,高品位金泥回收率略微下降,低品位金泥回收率顯著下降,這是因為此時鉛箔的用量已明顯不足以富集試樣中的金銀,致使回收率下降。為保證樣品代表性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實驗中稱樣量以200 mg含金量計。
對高、低品位金泥試樣,分別按含金量200 mg各稱取試樣4份,包鉛箔20 g,控制不同的溫度進行灰吹,計算回收率,測定結果見圖3。

圖3 不同溫度下的回收率結果Figure 3 Recovery resul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從圖3可以看出,回收率隨灰吹溫度的升高,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這是由于溫度過低時,可能產生凍結,導致灰吹不完全;隨著溫度的升高,使鉛箔熔融及氧化的速度加快,有利于鉛對雜質元素和金銀的分離,有利于鉛對金銀的富集;但是溫度高于960 ℃時,低品位金泥的金銀回收率顯著下降,因為此時的溫度下,鉛箔熔融的時間短,鉛氧化速度過快,表層樣品中的金銀來不及與熔鉛形成共熔體,并且部分樣品附著在灰皿邊緣得不到有效富集,回收率降低,同時溫度太高會導致金銀在灰吹過程中的損失增加。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溫度在935 ℃時,高品位金泥的金銀含量與火試金的金銀含量相吻合。故實驗灰吹溫度選擇935 ℃。
為消除因黏附造成的富集不完全問題,采用鉛箔包覆及鉛覆蓋的方式進行實驗,準確稱取試樣4份(以200 mg含金量計),分別采用5+10、5+15、10+10、10+15、5+10+10的搭配方式在935 ℃進行灰吹(前值為包覆鉛箔的重量,后值為一次覆蓋鉛帽的重量及兩次覆蓋鉛的重量,單位為g),計算回收率,測定結果見圖4。

圖4 不同搭配方式的回收率結果Figure 4 Recovery results of different collocation mode.
從圖4的回收率數據可以看出,鉛覆蓋時金泥的回收率比無鉛覆蓋時有明顯的提高,這是由于覆蓋的鉛熔化時,可以將黏附在灰皿邊緣的樣品再一次共熔、富集;同等重量的鉛皮用量,包覆的少,黏附的樣品更靠近灰皿的最低端,有利于鉛的再次富集;兩次鉛覆蓋的試樣回收率低于一次鉛覆蓋的回收率,這是由于兩次鉛覆蓋,開爐門及加蓋時,增加了爐膛內氧氣的含量,使鉛箔快速氧化,降低了鉛與黏附樣品的接觸時間,但高于無鉛覆蓋時的回收率,因無鉛覆蓋的樣品熔化后的液位高,并且沒有鉛箔覆蓋的再富集,使得回收率低。因此選擇5 g鉛灰吹,15 g鉛覆蓋的方式進行實驗。
稱取相當于試樣含量的金屬銀(99.99%)5份,按實驗步驟進行灰吹,將合粒放入乙酸中煮去底部附著物,用蒸餾水洗凈、烘干、稱量得到灰吹后銀的質量m2,灰吹結果見表2。

表2 銀灰吹損失補正試驗結果
通過表2中的數據看出,銀在灰吹過程中是有損失的,通過標準實驗對銀進行補正,有效消除系統誤差。
為驗證直接灰吹法測定高品位金泥中金和銀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選取兩份高品位金泥,先對樣品進行火試金檢測,以得到的金銀含量作為準確值;再稱取試樣(以200 mg含金量計),5 g鉛箔包覆,15 g鉛箔覆蓋,于935 ℃進行灰吹,按實驗步驟得出金泥中金和銀的含量,檢測結果見表3。

表3 高品位金泥灰吹試驗結果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對高品位金泥直接灰吹過程中金基本無損失,銀含量經補正系數調整后,檢驗結果與火試金結果相吻合。
為確定實驗方法分析結果的重現性,在上述相同實驗條件下,利用直接灰吹法對上述兩種高品位金泥樣品進行6次平行測定,測定結果見表4。
從表4數據可以看出,直接灰吹法對高品位金泥測定結果重現性良好,精密度良好。

表4 方法精密度實驗結果
對高、低品位金泥進行了直接灰吹法富集金、銀的研究,得出了不同條件下直接灰吹對金銀的回收率,低品位金泥直接灰吹法對金銀的富集不完全,可作為金泥品位預測參考;高品位金泥直接灰吹對金銀的富集完全,實驗重現性良好。
確定了高品位金泥直接灰吹的工藝參數,對銀的損失進行補正;選取冶煉公司高品位金泥試樣,用直接灰吹和火試金方法進行對比實驗,取得滿意的結果。表明本方法對高品位金泥的測定結果準確、可靠,可替代現有的火試金方法,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