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等

定陶戰役紀念碑聳立在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碑名由原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長楊德志同志于1992年親筆題寫
1946年8月中旬,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隴海路汴徐段實施反擊作戰,打亂了國民黨軍南線進攻的部署,迫使敵軍倉忙從陜南、豫西尾追我中原解放軍的部隊中抽調3個整編師,從淮北、徐州等地抽調1個軍、2個整編師,一起投入冀魯豫戰場,連同原在鄭州、新鄉、開封、商丘地區的7個整編師,這個戰場的敵軍兵力達到14個整編師32個旅計30萬人,企圖殲滅我冀魯豫野戰軍主力。
敵軍對這次進攻異常重視,國防部長白崇禧、參謀總長陳誠親自奔赴開封進行作戰部署,鄭州綏署主任劉峙親至考城縣(考城縣為舊地名,其區域在現今河南省蘭考縣、民權縣境內多次變遷。1954年,考城縣被撤銷)、民權縣前線指揮督戰。敵軍在兵力和裝備上都占有巨大優勢,但內部派系不一,矛盾很大,多數部隊剛從外地調來,不明情況,有的剛遭我軍打擊,士氣低落,而且對平漢、隴海鐵路沿線及兩側城鎮都要分兵守備,若深入我解放區腹地,就將陷于戰線過長和兵力不足的境地。
隴海反擊戰以后,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即由隴海線轉入冀魯豫根據地,爭取時間休整,準備在內線集中兵力各個殲滅來犯之敵。此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已經較好地完成戰爭動員,特別是經過隴海反擊戰的勝利,全軍上下勝利信心充足。但在冀魯豫戰場的我軍主力第2、第3、第6、第7等4個縱隊,只有5萬余人,在數量上處于劣勢。
1946年8月28日,國民黨軍開始對冀魯豫根據地猛攻。在部署上,以徐州綏署的第5軍、整11師、整88師等部共5個多旅的兵力,自虞城之線,向城武、單縣、豐縣、魚臺地區進攻;以鄭州綏署第五綏區孫震的整3師、整41師、整47師全部,第四綏區劉汝明的整55師、整68師各1個旅,以及暫編河南保安第4縱隊的2個支隊,共約10個旅的兵力,自封丘、開封、考城、商丘之線,向東明、定陶、曹縣地區進攻,妄圖乘我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隴海作戰后疲憊之時,鉗擊殲滅我軍于定陶、曹縣地區。另以第4集團軍的整40師和暫編河北保安第3縱隊,第31集團軍的整85師、整32師全部及整38師、整15師和整27師各一部,共13個旅的兵力,在平漢線的安陽、滑縣、新鄉及其以東地區積極佯動,配合主戰場進攻。以劉汝明的整68師另2個旅、整55師另2個旅的殘部和暫編河南保安第4縱隊的2個支隊,位于隴海路開封、商丘之線及其兩側地區,維護后方交通。敵軍憑其優勢兵力與火力,進攻中采取多路合擊、并進長追的戰術,氣勢洶洶,不可一世。

位于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的革命烈士紀念堂,紀念堂內展示有定陶戰役期間的珍貴文物、圖片資料等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們沒有被氣勢洶洶的敵軍嚇倒,在派遣若干小部隊遲滯敵軍前進速度的同時,著手制定粉碎敵軍進攻的作戰計劃。分析認為,主力部隊立即投入戰斗雖有困難,但若不給敵軍以殲滅性打擊,挫其進攻銳氣,破其進攻計劃,勢必會在短時間內退到老黃河以北,放棄魯西南戰略要地,這對以后的局勢極為不利。因此,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必須力爭克服困難連續作戰。
敵第一線兵力雖有15個旅10萬余人,裝備和數量遠優于晉冀魯豫野戰軍,但在鄭州、徐州兩大路中又分為6路進攻,徐州、鄭州兩個系統指揮不統一,并有嫡系和雜牌的矛盾。徐州綏署指揮的部隊都是嫡系,其中第5軍、整11師都是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全為美械裝備,戰斗力強,我軍不宜與之作戰。鄭州綏署指揮的部隊相對較弱,又是這次進攻的主攻部隊,如能粉碎鄭州這一大路敵軍的進攻,則鄭州、徐州兩敵的東西鉗形攻勢即行瓦解。因此,尋殲鄭州敵軍最為有利。

2016年9月,為紀念定陶戰役勝利70周年,菏澤市定陶區人民政府在定陶區革命烈士陵園內增設石書,以紀念在定陶戰役中犧牲的先烈們
晉冀魯豫野戰軍首長們對鄭州各路敵軍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后,制定出殲滅整3師的戰役計劃。
鄭州敵軍進攻的主力是中路向定陶進攻的整3師和整47師。我如殲滅這路敵軍1個師或2個師的大部,則鄭州敵軍的進攻即將被粉碎。整3師雖然與整47師并進,但這兩個師有15~20km的間隔,可以割裂與圍殲。整3師是鄭州各路敵軍中的惟一嫡系,如遭我軍攻打,雜牌軍增援不會積極。鄭州敵左路整41師既攻東明,又要守封丘、長桓,必不敢深入;右路整55師、整68師等部攻曹縣,該敵剛遭我打擊,行動必謹慎。
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具體部署是,為了保障戰役中集中兵力,將第3、6、7縱隊主力集結于定陶西南地區;從豫北鉗制方向急調第2縱隊至東明東南地區,預定在定陶以西,安陵集、韓集以東地區,殲滅敵整3師;為消耗、疲憊、迷惑敵整3師和整47師,掩護我主力休整和完成戰役準備,以第6縱隊的2個團采取運動防御戰術,消耗、遲滯整3師,并按計劃誘其至預定戰場,但不能使敵軍識破我軍的企圖,更不能使敵軍在我主力未完成準備的情況下進入預定戰場;以第3縱隊1個團、冀魯豫5分區1個團阻擊整47師,擴大其與整3師的間隔,并于戰役開始后,阻擊整47師向整3師增援。
對其余各路敵軍,以軍區武裝和一部分主力軍,結合廣泛的游擊戰爭進行鉗制。例如,冀南軍區獨4旅鉗制整41師;以3縱2個團和5分區1個團鉗制整55師、整68師等敵;以冀魯豫軍區獨立旅和3分區武裝,鉗制第5軍、整11師、整88師等敵;以第7縱隊第21旅,深入隴海路南,與冀魯豫6分區武裝配合,錘擊敵軍后方。戰役開始后,各阻擊部隊必須堅決阻擊各路敵軍向整3師作向心增援。
作戰計劃還規定了全部戰役準備工作,包括野戰軍主力的休整,戰場的準備和后勤的設施等,必須于9月2日以前完成,爭取在9月4日開始殲滅整3師的作戰。
1946年9月2日,敵整3師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2個團的節節阻擊下,傷亡1500余人,進占開封市秦寨、桃園地區。整47師進至黃水口、呂砦地區。此時,我晉冀魯豫各縱隊已經獲得寶貴的4天休整時間。
此時,敵鄭州綏署主任劉峙將整3師和整47師會攻定陶的計劃改為整3師攻菏澤,整47師攻定陶,這樣就使整3師和整47師的間隔由原來的15~20km加大到20~25km。同時,徐州出犯的第5軍、整11師等敵被我鉗制于單縣、城武以東地區。鄭州敵整41師被阻于山東省東明西南地區,其右翼距整3師80km;整55師、整68師等敵被阻于曹縣以南地區,其左翼距整47師40km。
劉、鄧首長即刻決心利用徐州、鄭州敵鉗形攻勢尚未合攏,鄭州各路敵軍的分散態勢,以及整3師的疲憊時機,發起攻擊。3日晨,放手誘整3師冒進,爭取于3日夜間開始作戰,并將戰場西移韓集、安陵集以西的大楊湖地區。以第2縱隊和第6縱隊共5個旅為右集團,主力由北向南,一部由西向東攻擊;以第3縱隊和第7縱隊共4個旅為左集團,首先楔入整3師和整47師中間,然后主力由南向北攻擊整3師,一部向南阻擊整47師;決定首先各殲滅敵1個團,并注意消滅其師、旅指揮機關,打亂敵指揮系統。

定陶戰役期間, 我軍架梯越障, 攻入敵軍陣地
3日晨,我阻擊整3師的部隊稍加抵抗,即行后撤,敵軍誤認為我軍不支而潰退,乃大膽前進。當日下午,敵整3師果然按我計劃的路線和時間,進入我預定戰場,其第3旅進至大黃集、周集地區,第20旅進至閻寨、大小楊湖、方車王地區,師部進至天爺廟。而整47師被阻擊在三丘店、常路集之線及其以南地區。當夜23時30分,我軍主力對整3師發起進攻。在進攻中首先攻殲敵第20旅,殲其1個團,然后再割殲其師部和第3旅。在攻殲第20旅時,對整3師師部和第3旅,則以一部兵力佯攻鉗制,分散敵軍的兵力火力,使其不能很快判明我軍的主攻方向。
殲滅第20旅的戰斗極其艱苦。3、4日兩日,敵在飛機、坦克配合下頑強抵抗,我僅殲敵約3個營。整3師發現已處于我軍北、東、南三面包圍中,急呼求援。4日,劉峙令整47師向我第3縱隊左側背之梁集、路王廟等陣地猛攻,一部迂回進占桃園,企圖由南面向整3師靠攏。5日,該敵主力又向西南迂回至桃園及其以南地區,企圖從西南向整3師增援,但均遭到我第3縱隊有力阻擊。與此同時,敵整41師、整55師、整68師等部,亦分由東明、曹縣地區向整3師增援。
劉伯承司令員于5日在第6縱隊司令部召集縱隊首長開會,提出堅決而迅速殲滅整3師的要求,并再次強調戰術上集中兵力的問題。當夜,我軍發動全線猛攻,以第6縱隊全力攻殲大楊湖敵第20旅第59團;以第2縱隊1個旅包圍周集、大黃集敵第3旅,并鉗制小楊湖敵軍,配合第6縱隊作戰,1個旅迂回敵左側后,斷敵后方交通運輸,并防敵向西南突圍;以第3、7縱隊主力攻殲倪寨敵第20旅旅部及其據守方車王的敵軍,然后攻敵師部陣地天爺廟。
劉伯承司令員親臨第6縱隊指揮,給指戰員以極大鼓舞。全體指戰員發揚了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前仆后繼,連炊事員、飼養員等都投入戰斗中,終于戰勝了敵軍的抵抗。6日晨,第6縱隊全殲敵第59團。同時,第2、3、7縱隊勝利完成殲滅敵軍一部的任務,并進逼天爺廟敵師部陣地。至此,敵第20旅被全殲,第3旅遭重創,敵軍陷入混亂動搖中。6日午,整3師師部及其第3旅殘部向南突圍,企圖向整47師靠攏,但我軍早有準備,乘敵脫離工事混亂退卻的時機,全線出擊,將突圍之敵全殲于運動中。
在我軍殲滅整3師的過程中,整47師在劉峙嚴令下,多次欲向整3師靠攏,但在我軍的有力阻擊下,始終被阻隔于桃園、紙坊地區。在我分遣部隊鉗制下,整41師、整55師、整68師等敵的增援,皆畏被殲而行動緩慢。
當整3師全軍覆沒時,上述各敵即迅速向考城、蘭封方向撤退。我軍又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7日,以主力向整47師(該師指揮其所屬第127旅與整41師之第122旅)側背實施猛烈攻擊。經1天激戰,127旅、122旅在潰退中被我殲滅。與此同時,我又以一部兵力,對整41師、整55師、整68師等敵展開追擊,殲滅敵軍約1個團的兵力,并乘勝收復東明城。鄭州各路殘敵在我軍追擊下,于8日上午退至考城、蘭封等隴海沿線據點。鄭州敵軍的進攻遂被粉碎,徐州之敵被阻擊于城武地區。我即結束戰役。
定陶戰役從1946年9月3日開始,至7日結束,僅5天時間,共殲滅敵軍4個旅1.7萬余人,其中擊斃敵軍第20旅旅長譚乃大及其以下官兵5000余人,生俘整3師中將師長趙錫田及其以下官兵1.2萬余人,繳獲坦克6輛、大小炮200余門、輕重機槍710余挺、長短槍4 300支、汽車14輛、電臺15部,其他軍用品甚多,我軍傷亡3500余人。
戰役中,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援部隊作戰,僅冀魯豫區的民兵參戰者即有8800余人,民工參戰1.6萬余人,出動擔架1.7萬余副,大車5000輛。在各級黨政干部率領下,參戰民兵和群眾奔赴第一線搶救傷員,往返運送糧食、物資,看管、押送俘虜,有力地保障了戰役的勝利。

定陶戰役期間,我軍在大楊湖地區繳獲的敵軍坦克
定陶戰役具有鮮明的速決戰與殲滅戰特點。我軍以5萬余人的兵力對抗敵30萬兵力,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5天之內殲滅敵軍4個旅1.7萬余人。
這一戰役粉碎了敵軍合擊殲滅我軍的計劃,沉重打擊了敵軍進攻的瘋狂氣焰;提高了我黨政軍民戰勝敵軍進攻的信心,豐富了我軍的作戰經驗。毛澤東主席英明的作戰方針和軍事戰略思想因而更深入人心,并且為我軍以后在冀魯豫戰場取得一系列勝利奠定了基礎。
定陶戰役的勝利,正如解放日報1946年9月12日的社論《蔣軍必敗》所指出:“這是繼中原我軍突圍勝利與蘇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勝利。這三個勝利,對于整個解放區南方戰線,起到扭轉形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
定陶戰役的勝利,有以下幾方面經驗值得借鑒。
定陶戰役,是貫徹實現毛澤東主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指導思想的一次典范。早在鄭州、徐州敵軍進攻之前,毛澤東主席曾經電示劉伯承、鄧小平:“對進攻的敵軍,不打無把握之仗,打則必勝;必須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既能全殲,又能速決。”在定陶戰役剛剛結束的1946年9月16日,毛澤東主席起草了對黨內指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面向全軍發布。這篇著作,對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是我軍十大軍事原則的要訣之一。
毛澤東主席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中講到:“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是我軍從開始建軍起十余年以來的優良傳統,并不是現在才提出的。但是在抗日時期,我軍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主,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輔。在現在的內戰時期,情況改變了,作戰方法也應改變,我軍應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為輔。而在蔣軍武器加強的條件下,我軍必須特別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
定陶戰役中,我軍以少數兵力結合群眾游擊戰爭,鉗制除整3師以外的各路敵軍,保障了我軍集中4倍于敵的優勢兵力殲滅整3師。在殲滅整3師時又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戰法,先殲整3師第20旅,以打開戰局,再殲滅其師部與第3旅,然后轉用兵力,殲滅敵方。這樣,就保證了我軍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以及戰役的速決與全勝。
我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對敵軍、我軍的優點與弱點進行了正確的分析。既看到敵軍的兵力優勢和裝備強等有利條件,又看到其兩個系統指揮不統一,有嫡系和雜牌的矛盾、部隊部署分散和疲憊等弱點。既看到我軍兵力劣勢和疲勞等困難,又看到我軍是人民軍隊,勝利之師,士氣高,有根據地依托,有廣大地方武裝配合和人民的全力支援等有利因素。既看到戰前敵我有利和不利情況,又正確地估計到戰役過程中這些條件的變化。這樣,把我軍、敵軍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得出正確結論,使我軍下定戰役決心,制定出正確的戰役計劃。我軍不選徐州出犯的強敵打,而尋鄭州出犯的弱敵作戰,以及利用敵嫡系與雜牌的矛盾,整3師連續作戰、比較疲勞的弱點,大膽地以一部主力插入該敵中間,先鉗擊殲滅嫡系整3師一部,造成敵全線潰退和各個被殲的態勢。實踐表明,這一作戰計劃是完全正確的。
戰役爆發之前及戰役開始后,根據地軍民同心協力,以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消耗和疲憊敵軍,掩護主力休整和進行戰役準備,使我軍主力選擇在時間、地點、條件等有利的情況下,同敵軍進行決戰。
廣大人民群眾與各鉗制部隊一道,全力以赴,使敵軍陷入我戰線之中,不能向整3師增援,不能完成合擊計劃,從而有力地保障了主要方向作戰的勝利。我軍真正做到揚我之長,隱我之短,乘敵之弱,避敵之強,軍民同心,一致對敵。
我軍利用敵軍的分散態勢和疲憊時機,抓緊時間完成戰役準備,迅速開始對整3師進行攻擊,是英明、果斷的選擇。如果我軍不迅速完成戰役準備并開始攻擊,則鄭州、徐州兩路敵軍鉗制攻勢就會得逞,我軍將失去殲滅敵軍的戰機。戰役中,我軍乘勝擴張戰果,迅速殲滅突圍的整3師殘部,并及時轉用兵力,在追擊中殲滅整47師等敵,當鄭州殘敵退返原防地區時,適時結束戰役,也是準確的選擇。
如果我軍在戰役中不能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果敢地猛烈擴展戰果,就不能取得以9個旅5萬余人的兵力,在5天中全殲敵軍4個旅的巨大勝利。
編輯/曾振宇

定陶戰役期間,國民黨軍被大批俘虜并由地方武裝的民兵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