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
寒冷的冬季是關節炎的高發季節,尤其是老年人,一到冬季關節炎就容易反復發作,出現關節疼痛等問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戴冽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關節外科創傷骨科主任王昆教授提醒,常見高發病關節炎有“四兄弟”,它們的表現和防治方案各不相同,希望引起讀者注意。
戴冽指出,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即可判斷是關節炎。常見的關節炎有“四兄弟”,分別是: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它們各有特點。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病,多見于50歲以上者,俗稱“老寒腿”,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負重關節。通常表現為上下樓梯、蹲起時感覺膝蓋疼痛不適,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膝蓋感覺發僵。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可能會有平地走路疼痛,甚至關節變形等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常見表現是雙手指、腕、肘、膝、踝、足部關節對稱性疼痛,常伴有晨起時關節僵硬感,若未經規范治療常出現關節畸形,是“中青年女性致殘殺手”。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是“青年男性致殘殺手”。主要表現為夜間及晨起時腰痛,也可出現非對稱性的下肢大關節炎,若不治療可出現脊柱畸形。
痛風是長期高尿酸血癥后尿酸鹽晶體在關節沉積誘發關節炎,疼痛劇烈、紅腫明顯,初期可自然消退。痛風間斷發作,如不治療,轉化為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后,則變成持續性疼痛。
戴冽提醒,關節炎種類繁多,一般人難以準確辨別,因此出現關節疼痛和病變時,建議用手機拍下當時關節的情況,并及時到醫院診治。
王昆指出,引起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滑膜炎等,需通過檢查區分、對癥治療。一般關節痛進行3種檢查即可確診。
首先是影像學表現,包括X線、核磁共振、B超等。X線片可以看到中重度關節炎(骨頭之間的縫隙比正常人小),也可以看到骨頭間是否有骨刺,是否出現囊性改變,是否有畸形或脫位。核磁共振則可以直接看到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等損傷,還能看出是否有關節積液、骨髓髓腫等。早期的關節炎可通過核磁共振診斷,而X線片做不到。
其次是常規檢查。一般骨關節炎患者的常規化驗如血常規、尿常規等基本正常,但血沉往往會輕度升高。血沉的正常值是15,單純關節炎患者檢驗結果一般不超過30,若超過30就考慮不是骨關節炎,可能是其他類型的關節炎。
最后,別忽視關節鏡檢查,也就是微創檢查。在關節上打兩個洞,把關節鏡插進去觀察、診斷關節軟骨損傷情況、滑膜皺襞情況,是否有半月板損傷、滑膜炎、游離體等問題,比較直觀,而且可以同時進行手術。
關節炎可防可治,重點在于方法是否正確。兩位專家表示,保護關節要用好五招。1.適度運動,避免關節的過度使用。不建議老年人或骨關節炎患者過多進行下蹲運動。長時間的站立、步行、上下樓梯、登山等活動都會過度使用膝關節。2.避免體重超重。3.避免關節受寒著涼。4.遵醫囑正確用藥治療,避免走彎路。5.適當補充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