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天飛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內容簡介:為孩子解讀《西游記》以問題為綱,提煉出了小讀者最關心、興趣最濃厚的一些問題,并從這些問題出發,深究《西游記》的文學魅力及背后豐富的蘊含。作者用一種活潑、生動、“接地氣”的口語化演說形式來對《西游記》進行解讀,幽默、有趣、好讀,并和嚴肅認真、一板一眼的學術考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能引起小讀者的興趣。作者對《西游記》的解讀并不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挖掘出了閱讀名著在當今時代的意義,既貼近孩子的生活,引起他們的共鳴和思考,還能讓他們在“潤物細無聲”的氛圍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持久魅力。這也是我們鼓勵孩子閱讀經典名著的終極目的。
為什么孫悟空會筋斗云,卻不能背著唐僧飛到西天?
在中小學做《西游記》文化講座的時候,很多小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孫悟空會筋斗云,一個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為什么不能把唐僧背在身上,翻一個筋斗不就到西天了嗎?為什么還得千山萬水地走過去?他身上帶的金箍棒就一萬三千五百斤,多帶一個一百多斤的人,又有什么大不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通常會說,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最簡單,四個字:劇情需要!第二種解釋則涉及凡人“飛行資質”的問題。《西游記》中孫悟空說“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這句話的意思,有點兒像今天的高速公路:你盡可以把幾百噸的貨物拉著到處跑,卻無法讓一個沒有駕照的人在高速上開車。
唐僧什么時候真正具備飛升資質了呢?是在上了靈山之后。靈山半山腰,有一條大河,過河的地方叫“凌云渡”,只有一個獨木橋,無法過去。這時,接引佛祖撐來了一條小船,卻是沒有底的。唐僧起初還不敢上,被孫悟空一推,掉進船里。此時的唐僧,已經拋棄肉身,成了“仙體”,不再和凡人相同了。所以當唐僧取到真經,回到東土大唐的時候,八大金剛才能作起香風,“唐僧等俱身輕體健,蕩蕩飄飄,隨著金剛,駕云而起”,這時候,唐僧才獲得了駕云飛升的資質。
這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白白得來。取經固然是終極目的,但唐僧需要在取經路上歷經磨難,師兄弟三人的任務,只是保證他的生命安全,不能替他減輕這些磨難。如果輕輕巧巧地飛到西天,佛祖也不肯傳授真經。
非但如此,即便是唐僧脫離了肉骨凡胎,也不是能隨意駕云飛升的。剛才說到八大金剛作起香風,讓唐僧師徒四人將真經送回東土。然而事情還沒有完,飛了一半,金剛忽然把師徒四人從空中緊急迫降了下來。這是因為唐僧需要經歷81次磨難,才能真正功德圓滿。此前計算路上的磨難,只有80次,少了一次。所以觀音菩薩一定要在回程路上安排一次磨難,使唐僧不能順順利利地回去。這是唐僧經歷的最后一次磨難,這次磨難一過,唐僧才算真正地修成正果。
由此可見,佛祖第一次傳給唐僧師徒的真經,是無字的白紙本子,其實大有深意,它大概是說:最深刻的真經,并不是寫在紙上的教條,它就在我們的生活體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