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保險+期貨”模式是我國精準扶貧的創新模式,但南北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差異性。本文從南北方融合的角度出發,以吉林省洮南玉米創新模式為例,分析南方成熟的風險管理方式與北方大宗商品實體經濟融合的必要性,并對南北融合促進“保險+期貨”模式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保險+期貨”;南北融合;吉林省洮南;玉米
一、南北融合助力“保險+期貨”模式發展的必要性
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導向、歷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我國南北方地區從實體經濟到金融市場,從產業結構到產業發展方式和發展程度都具有較明顯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區大宗商品資源豐富,實體經濟發展基礎雄厚:從農業角度出發,東北三省是我國大豆、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的主產區;從工業角度出發,東北三省是我國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能源產業發展聚集。但由于北方地區國企較多,市場化程度較低,期貨行業發展緩慢,企業通過金融工具規避風險的意識薄弱,很少有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功能規避風險,區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
相比于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風險管理方式較為成熟,大中小型企業都積極參與期貨市場,主動通過期貨市場規避風險,期貨行業發展較快。從期貨公司數量上看,南方地區明顯多于北方地區。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9年6月全國共有期貨公司149家、營業部1342家。南北方地區各選三個典型省份進行對比,上海、浙江、江蘇共有期貨公司55家、營業部422家;黑龍江、吉林、遼寧共有期貨公司6家、營業部107家。從經營效果上看,南方期貨公司的經營效果較好。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每年發布的分類評級顯示,2018年,江蘇、浙江、上海地區AA級期貨公司共10家,A級期貨公司共7家,而黑龍江、吉林、遼寧地區沒有AA級和A級公司。從創新能力上看,南方期貨公司的創新能力較好。大連商品交易所雖鼓勵各期貨公司發展“保險+期貨”模式、場外期權、互換等業務,但南方期貨公司始終走在具體實踐者的最前端。
因此,南北方相融合即南方成熟的風險管理方式與北方實體經濟的整合,能夠提高北方實體企業通過期貨市場風險管理的意識,創新更多適合北方地區應用的期貨工具,推動北方地區“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為北方不同行業的實體企業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風險管理服務,促進南北方資源的融合發展。
二、吉林省洮南玉米創新模式案例分析
吉林省是我國玉米種植大省,但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洮南,長年干旱,自然條件不宜玉米生長,玉米種植戶經常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困境,玉米種植情況不容樂觀。
2018年,浙江物產化工、元潤糧油、浙商期貨、太平洋財產保險等公司在吉林省洮南地區開展“訂單種植+保險+期貨+供應鏈銷售”的創新模式,該項目通過浙江物產化工形成玉米種植產業鏈,浙商期貨和太平洋財產保險形成金融服務鏈,為元潤糧油提供銷售平臺,實現洮南地區玉米種植的規模化。
(一)吉林省洮南玉米創新模式
在種植產業鏈方面,以當地元潤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為家庭農場擔保背書,而家庭農場負責土地流轉、玉米的種植生產和田間管理,浙江物產化工為家庭農場的玉米種植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玉米種植戶機械化生產的能力;在金融服務鏈方面,浙商期貨和浙江物產化工為當地家庭農場提供資金,補貼玉米種植戶購買太平洋財產保險的保費,通過玉米區域收入險玉米種植戶將風險轉嫁給太平洋財產保險,而太平洋財產保險向浙商期貨購買玉米看跌期權轉嫁風險,浙商期貨再通過期貨市場對沖風險;在銷售供應鏈方面,以浙江物產化工為銷售平臺,元潤糧油以基差貿易的方式收購玉米后,可通過該平臺進行銷售,并將銷售利潤與家庭農場、玉米種植戶進行分享,提高玉米種植戶的收益。
(二)吉林省洮南玉米創新模式的收益效果
吉林省洮南玉米創新模式由家庭農場購買玉米區域收入險,其保費為88.68元/畝,其中浙商期貨補貼62.08元/畝,浙江物產化工補貼26.6元/畝。2018年10月15日結項時,玉米期貨市場價格為1867元/噸,玉米種植戶實際生產0.662噸/畝,所以玉米種植戶實際每畝收入1235.8元,相比于該項目保障目標收入1266.91元/畝,玉米種植戶每畝損失31.11元,這部分損失均由太平洋財產保險進行賠付,因此保障種植的2.57萬畝玉米共得到賠付80.02萬元。
另外,該項目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即基差貿易。家庭農場和元潤糧油約定以玉米C1901合約成交價格減200元/噸作為最終結算單價。2018年9月10日,家庭農場點價價格為1920元/噸,所以現貨銷售價格為1720元/噸,2018年12月上旬,家庭農場交貨1.7萬噸,元潤糧油支付糧款2924萬元。當地其他玉米種植戶11月玉米新糧均價為1700元/噸,所以家庭農場通過基差貿易獲得額外收益34萬元。
因此,該項目在每畝實際收入小于目標收入的情況下,太平洋保險公司對家庭農場進行賠付,在基差貿易的基礎上,家庭農場獲得額外收益,吉林省洮南玉米創新模式既保障了農民在減產的情況下不減收,又培養了當地企業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對沖風險,實現“保險+期貨”模式的雙贏。
三、推進南北方融合,助力“保險+期貨”模式的建議
(一)加強企業主動尋求風險管理的意識
北方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期貨行業發展緩慢,北方地區的企業多以國企為主,由于體制制約,大部分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管理意識薄弱,不會主動尋求金融工具規避風險,而南方地區相比于北方地區,其大中小型企業積極參與期貨市場,規避風險。以浙江物產化工為例,該公司致力于通過金融工具規避風險,并不斷嘗試創新,從期貨產業鏈套保到期權套保,從基差交易到含權貿易,截至2018年,該公司已實現期貨套期保值與經營環節的大幅度融合。與此同時,浙江省其他實體企業也在不斷利用各類金融工具,推動著下游行業的共同發展。
另外,南方地區很多城市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較早開始了民營化、市場化的改革探索,體制機制相對靈活,更利于期貨公司培育企業運用期貨工具。例如,浙江省是我國大宗商品規模較大的省份,重點中轉貿易配送港口,其溫州、臺州、永康等地已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業”的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浙江省的區域經濟特色發展離不開貿易服務需求,于是催生出蕭山紡織、永康五金等專業市場。期貨公司為這些企業普及期貨知識,依靠期貨公司的幫助這些企業早已學會如何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規避風險,在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經驗豐富。
因此,東北地區應增強尋求變革的主觀能動性,當地政府要改變傳統的體制機制,鼓勵當地企業學習南方開放的經營思路,建立市場化的經營理念,主動創新變革,通過南北融合帶動北方經濟發展。
(二)加強北方地區期貨專業人才的培養
南北方融合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期貨從業人員,但由于北方地區受體制等因素的限制,期貨從業人員相對較少。如表1可見我國南方地區期貨公司從業人數明顯多于北方地區,南方地區一個省份的從業人數遠高于東北三省的總人數,但受地域限制,南方期貨從業人員對北方地區實體經濟了解不足,無法有效地將南方期貨市場與北方大宗商品、制造業進行融合。
南方地區的期貨公司為了招攬期貨專業人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案,例如修改原有的員工職務職級序列,并將原有的薪酬體系升級,拓寬了員工的晉升發展空間;為職工提供各種富有競爭力的激勵政策;為職工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加大地方性財經院校的宣傳力度,以培養更多期貨人才。
因此,北方地區應向南方地區學習,采取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吸引期貨人才的加入,培養一批掌握專業技術的期貨從業人員,從而能夠更好地結合北方地區特有的地域優勢,使南北方融合達到更好的效果,高效推動“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
(三)加大創新北方地區期貨工具的力度
南北方融合,即將南方期貨公司中的應用期貨工具應用于北方地區,協助北方企業在期貨市場對沖風險。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南方地區產業集中度高,國際化程度高,貿易規模化大,其要求各企業積極參與期貨市場,提高規避風險水平。因此,南方期貨公司善于創新,服務能力強,在“保險+期貨”模式、場外期權、互換等業務中走在實踐者的前端,在南方期貨公司多年的努力之下,期貨業務滲透南方地區多家有色金屬、能源化工與油脂油料企業的各個生產與經營環節。但這些期貨工具僅僅適用于南方的市場結構和發展方式,而北方地區多以國企為主,其實體經濟與南方地區差距較大。
因此,南方期貨公司在促進南北方融合的過程中,應結合北方地區儲備資源雄厚,制造業發展速度較快的實際情況,創新更多帶有北方特色的期貨工具,以推動北方地區期貨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單德才.某期貨公司”期貨+保險”業務模式研究——以玉米試點項目為例[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8.
[2]韓小玉,陳旭剛.對“保險+期貨”模式助力精準扶貧、推動金融服務“三農”的思考——以天水市秦安縣為例[J].甘肅金融,2019(07):10-13.
[3]程百川.我國開展“保險+期貨”的現狀與思考[J].西部金融,2017(05)
[4]朱俊生,葉明華.“保險+期貨”試點效果評估及建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08):1-5.
作者簡介:
李雨佳(1989.11-? ),女,吉林省長春市,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金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