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婕
摘要:薪酬激勵一直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本文圍繞管理層權力理論,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剖析了管理層權力作用于薪酬契約的具體機理,并提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薪酬契約;管理層權力;高管
一、引言
良好的薪酬契約可以有效緩解由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代理問題,但實務中,股東與管理層的自利本性和有限理性常常表現出非合作博弈的特征。管理層權力的存在,使其可以通過權力影響自身的薪酬設計,偏離了最優契約的設立初衷。將管理層權力理論引入薪酬激勵的研究框架,有助于解釋現有的一些研究分歧。由此,本文從以下兩方面展開,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
二、管理層權力對薪酬激勵的影響
管理層權力理論認為薪酬業績敏感性上升并不意味著代理成本降低,業績“噪音”既有宏觀環境等客觀因素,也有如管理層自身盈余操控等主觀因素。國內較早從權力視角探討高管與普通員工薪酬差距原因的是盧銳(2007),他認為管理者擁有越大的權力,薪酬差距就會越大。但該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后,學者逐漸開始研究管理層權力對薪酬的影響,該理論已經成為國內解釋薪酬契約設計與執行效果的重要依據。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可知,高管出于自利本性,利用權力影響薪酬契約攫取個人私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利用權力自定薪酬,謀取私利
呂長江等(2008)針對國企“一股獨大”特殊背景,對國企高管貨幣性補償與企業業績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權力大的管理者可以同時兼顧權力收益和高貨幣補償。該研究對管理層權力的進行了一定分類,為今后的相關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但仍然僅限于權力對貨幣薪酬差距的影響。權小峰等(2010)認為國企不同控制層級下,高管利用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方式將有所差異,進一步將研究主體分為央企和地方國企兩類,發現國企高管權力越大,其攫取的私利越高,并且央企高管和地方企業高管具有不同的私利偏好。該研究對國企的不同控制層級進行了進一步細分,并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增加國企金字塔控制條的深度這一指標來合成管理層權力綜合指標,且還從隱性與顯性貨幣性私有收益兩方面來進行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張鐵鑄等(2014)則將管理層能力引入研究框架,發現,當權力進一步膨脹時,高管獲取的在職消費水平也上升。同時也發現管理層能力與在職消費之間顯著負相關。表明外部約束和聲譽機制下的自我約束可抑制相關尋租行為,豐富了相關理論。
(二)管理層權力影響薪酬契約的設計與執行
1.高管權力影響薪酬契約中業績指標的選擇
劉星等(2012)研究發現,在權力影響下,高管薪酬具有向下的剛性和向上的彈性,當業績上升時,高管利用權力加大薪酬業績敏感性來提高薪酬,而業績下降時,敏感性降低,使得薪酬下降空間有限??娨愕龋?016)基于薪酬辯護假說,檢驗出當企業內部收入差距過大時,為給高薪披上“合理”外衣,高管人員可能會通過增加有利業績指標的權重來為高薪辯護。該研究引入薪酬辯護假說,豐富了相關理論。
2.高管利用其權力增加其可控因素在薪酬契約中的權重
趙純祥等(2013)發現,企業投資與管理者權力顯著正相關,表明在權力增長的背景下,管理者通過擴張投資進行尋租的能力也會得到加強。步丹璐等(2014)以政府補助為切入點,檢驗了高管權力通過政府補助作用于薪酬差距的具體過程,發現權力的存在會使政府補助成為偽裝業績的指標,從而增加高管的薪酬,這種現象在國企表現更突出。此前,較少有文獻從政府補助角度研究薪酬差距,該研究開辟了新思路。
3.管理層權力可能降低公司治理的作用
方軍雄(2009)認為兩職合一的現象會增強高管在董事會的影響力,為高管利用權力操控薪酬體制提供了一定可能。王清剛等(2011)研究發現,兩職兼任、股權分散的企業中,異常高管薪酬現象越嚴重。盛明泉等(2012)發現在公司治理弱化的背景下,管理層可能會利用其對公司的控制權影響股權激勵方案的制定,使其于己有利。任廣乾(2016)研究了權力通過薪酬標桿作用于高管薪酬制定的傳導機理,發現高管可利用權力影響薪酬標桿的選取進而操縱自身薪酬。
三、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對管理層權力與薪酬激勵的相關研究進行進一步總結,發現管理層利用權力影響高管薪酬契約,主要通過利用權力自定薪酬與影響薪酬契約的設計與執行兩方面。同時也發現現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一)高管權力衡量指標不統一
當前研究對管理層權力的定義不統一,不同研究之間定義的不一致性會限制不同研究之間結論的可比性,同時也較難得出一般化的結論。關于管理層權力定義的不統一成為阻礙該領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理論視角單一
最優契約論認為,當董事會和股東監督無效時,高管才獲得權力,從這個角度定義的權力只能看作從人的自利性出發而給股東帶來的成本。但權力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用單一理論難以對其做出深刻的解釋,從多學科理論角度進行探討有利于增進對高管權力來源、影響和動態性的理解。
(三)缺乏制衡機制研究
目前相關研究視角單調,較多集中于高管利用權力影響薪酬契約謀取私利,缺乏權力治理控制方面的研究。實際上,相關制衡結構的缺失是造成權力不斷增強的重要因素,那么企業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如何削弱高管權力并進一步加強對權力運用的監督。一方面,優化公司治理,有效的治理機制可以抑制由治理機制缺失導致的權力膨脹,減少高管以權尋租的行為,此方面文章有待進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外部監督對高管權力影響方面的文章比較缺乏,研究可以從媒體關注、政府干預、社會監督等方面切入研究,提高薪酬操控的社會“憤怒成本”。
(四)經濟后果研究有待拓展
現有關于高管權力經濟后果的研究并不少,但研究主題較為集中。若把權力理解為“行為主體與組織成員互動過程中擁有的獲得優勢的能力”,那其對企業的影響就不僅僅是現有研究關注的幾個方面。企業投資、戰略、創新等都會受到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對國有企業主體,可以對家族企業、民營企業的經濟后果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盧銳.管理層權力、薪酬差距與績效[J].南方經濟,2007(07):60-70.
[2]呂長江,趙宇恒.國有企業管理者激勵效應研究——基于管理者權力的解釋[J].管理世界,2008(11):99-109.
[3]權小鋒,吳世農,文芳.管理層權力、私有收益與薪酬操縱[J].經濟研究,2010(11):73-86.
[4]張鐵鑄,沙曼.管理層能力、權力與在職消費[J].南開管理評論,2014(17):63-72.
[5]劉星,徐光偉.政府管制、管理層權力與國企高管薪酬剛性[J].經濟科學,2012(01):86-102.
[6]盛明泉,車鑫.管理層權力、高管薪酬與公司績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6(05):97-104.
[7]任廣乾.管理層權力、薪酬標桿與高管薪酬制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02):78-85.
[8]方軍雄.我國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嗎[J].經濟研究,2009(03)
[9]王清剛,胡亞君.管理層權力與異常高管薪酬行為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10):166-175.
[10]趙純祥,張敦力.市場競爭視角下的管理者權力和企業投資關系研究[J].會計研究,2013(10):67-74.
[11]繆毅,胡奕明.內部收入差距、辯護動機與高管薪酬辯護[J].南開管理評論,2016(02):32-41.
[12]步丹璐,王曉燕.政府補助、軟約束與薪酬差距[J].南開管理評論,2014(02):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