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霞

最近一部《小歡喜》火爆熒屏,道盡世間百態。其中一幕講述的是主人公方圓的父母購買理財產品,結果誤入理財騙局,終生積蓄難以追回不說,還因此欠了一屁股債。
以理財為名詐騙在現實中并不少見,投資者需擦亮眼睛,理財時需慎之又慎,莫讓“小歡喜”變成“大悲劇”。
近些年,隨著金融市場準入門檻不斷放寬,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從P2P借貸平臺到眾籌興起,從第三方支付到線上投資理財,互聯網金融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角角落落。
互聯網金融影響力的擴大與其發展模式有關,因其便捷性、高回報率、大量資金投入、“傳銷式”口碑而快速大量傳播。各式各樣的理財名目層出不窮,有以私募名義行民間借貸之實的,有喊著P2P口號圈錢的,有打著“農業養殖”“電影拍攝”幌子理財跑路的,更不要說“套路貸”“校園貸”“以房養老”等打法律擦邊球、觸及刑事犯罪的。法官在處理這一類案件過程中,尚且需要仔細辨析合同性質,更何況對于普通老百姓,尤其老年人,辨別這類騙局更是難上加難。
在進行投資理財時,一定要抽絲剝繭,層層揭開合同的面紗。是民間借貸還是委托理財投資,其中一個小竅門就是分析合同是否約定了固定的本息收益。
委托理財合同與民間借貸合同,單純從協議名稱來看十分相近,有委托理財、合作經營、合伙經營、借款等;從合同的內容來看,資金的使用方向、資金的性質、投資變現形式等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但委托理財合同與民間借貸合同最重要的區別在于是否約定保本付息。委托理財合同應當約定雙方共同出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而民間借貸合同則往往承諾本息保底,收益固定。當然,這里所說的“利息”也往往以多種名目出現,如利息、收益、回報、利潤分配等。
利用高額回報誘使參與投資,是騙子公司常用的伎倆。一般而言,以圈錢為目的的投資理財,往往會許諾較高的利益回報,并在本金投入后的一段時間老老實實地履行合同義務,如約按期返還給投資者高額的利息回報,從而贏得投資者的信任,使投資者投入更多本金,甚至拉攏身邊的親戚朋友進行所謂的“投資理財”,由此陷入“高回報”的利益陷阱。此時,一旦理財公司跑路,投資者將面臨高額的損失。
國家對民間借貸利息有明確的上限規定。根據民間借貸司法解釋規定,民間借貸最高利率為年利率24%,超出年利率36%部分是無效的,借款人可以通過訴訟方式向出借人主張返還多支付的利息。
目前我國人民銀行實行LRP利率制度,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約為4.35%,即使支付寶、微粒貸等高息貸款,年化利率也僅能達到10%左右。而在實際案件中,投資公司主動承諾年利率、年復利能夠達到月息36%、60%,甚至翻倍。過高的利息承諾缺乏經濟邏輯性,不過是以投資者的本金支付利息的小把戲而已,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吃虧的還是投資者自己。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要謹防高額回報,學會對投資公司“四看”。一看性質,公司性質為何,公司的經營狀況如何,是否超范圍經營,是否存在訴訟風險;二看回報,根據有關規定,所有的理財產品是不得承諾保本付息的,其所承諾的回報遠遠高于銀行利息,超出正常經濟邏輯,請遠離;三看輿情,互聯網時代,信息輿情傳播很快,如果發現公司有“騙子、非法集資、舉報”標簽等,一律遠離;四看資質,公司是否經過有關部門核準成立,項目是否經過備案,必要時可以向有關部門,如當地證監局、銀監局、政府金融辦、工商部門進行咨詢。
為了多掙一點利息,借錢投資,為了一丟丟的“好處費”“中間介紹費”而不計后果地為債務人做保證,甚至將自己用來養老的房子多次做抵押、做擔保,這種事情屢見不鮮。而一旦出了事兒,公司卷錢跑了路,由擔保人來承擔責任的時候,擔保人這才傻了眼,才意識到自己擔保行為的不理智,法律后果的嚴重性。
法律意義上的擔保責任主要有三種,分別是保證、抵押和質押,民間借貸里常見的是前兩種擔保。保證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連帶責任保證,另一種是一般保證。通俗來講,前者債權人既可以向債務人追償債務,又可以向保證人主張債權,而后者僅在債務人償債不能的情況下才需履行保證責任,二者履行責任的前提不同。
就擔保范圍而言,以合同約定為準。民間借貸里的擔保,保證人擔保的不僅包含本金,還可能包含利息、違約金、實現債權的費用等。其中利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并不比本金少,無形中加重了擔保人的責任。而擔保人呢?或者不明所以地在擔保書上簽了字,或者出于對公司的信任做了保,或者明知法律后果,耍“小心思”似的寫上“我以人格擔保”,便以為不再承擔責任了。但法律是無情的,并非不知者不責,一旦擔保成立,責任也就難免。因此,在作出擔保之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法律后果,莫要為了蠅頭小利而盲目擔保,給自己、也給家庭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