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陳村鎮槐北村,張凌云是名副其實的“村花”。她不僅人長得美,還能讓豬糞“開花”。她用5年時間,在一個豬糞熏天、污水橫流的傳統養豬大村建起了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和年產沼氣20萬立方米的大型沼氣站,帶領鄉親們種出了一年900噸的綠色蔬菜,賺了3000萬元的年收入,建出了一個美麗宜居的新家鄉。
2011年,張凌云大學畢業后堅持回到槐北村跟著父親養豬。養豬是一門技術行當,要養好豬,就必須懂得生豬養殖的基本生產流程以及每個階段的免疫防疫。為了盡快掌握要領,張凌云常常在豬圈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拿著本子和筆向獸醫和飼養員請教,同時,她還閱讀養殖書籍、鉆研養殖技術,半年就建起了仔豬繁育場。正想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候,卻發現生產完的母豬都沒奶,看著一只只小豬拉稀、死亡,她心如刀絞。
“幸運的是那段時間我參加了職業農民培訓,不僅學到了技術,還打開了思路,我決定改變傳統養殖模式。”張凌云組建起專業養殖團隊,高薪聘請獸醫等技術人員,開始公司化運作,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寶雞市畜牧獸醫中心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短短兩年時間,養殖規模從三四百頭增加到了一萬頭。2012年,張凌云又組建了合作社,帶領60多戶村民搞生豬養殖,效益連年攀升,她個人也被認定為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
自2013年起,張凌云相繼建起了年出欄一萬頭的生豬養殖場、年產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280畝的設施蔬菜基地和700立方的沼氣池,形成了“以廢產氣、以氣補能,以廢產飼、以飼供養,以廢產肥、以肥促種”的生態循環。
如今,養殖場里自動喂養線取代了人工喂養,1個人便可以管理1000頭豬;數據采集系統深埋地下,定期將土壤的水分、養分、有機質含量等情況傳輸到“中樞”系統,通過“中樞”系統下達指令,對蔬菜進行科學滴灌;園區還設立了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個科研院所合作的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