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作為常見的兩類慢性病種,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在我國數量龐大。也正因為如此,做好常見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的任務之一。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和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介紹《關于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的有關情況。該意見明確,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兩病”參保患者在二級及以下定點基層醫療機構看門診開降壓藥、降糖藥,可進行醫保報銷,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惠及人群大約有1億多人。
據陳金甫介紹,該政策保障對象為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并采取藥物治療的“兩病”患者,報銷范圍為國家基本醫保用藥目錄內的降血壓、降血糖藥品,優先選用目錄內甲類藥品、國家基本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集中采購中選品種。
意見明確了配套措施,對“兩病”用藥按通用名合理制定醫保支付標準并動態調整,同時推進支付方式改革;保障藥品的供應和使用,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第三方配送機制,完善“兩病”門診用藥的長期處方制度;落實基層醫療機構和全科醫生的責任,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群眾防病治病健康意識。
張宗久介紹,我國醫療機構急診處方用量一般為1天,不超過3天,門診一般不超過7天,長期用藥通常不超過14天。目前,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實行了長期處方制度。長期處方用量一般超過1周,不超過3個月。由于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要連續長期用藥,如果醫保支付支持長期處方制度,同時進行連續的處方配送,將大大方便“兩病”患者,有助于基層全科醫生對患者的長期慢病管理,提高治療效果。
高血壓、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據測算,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中約有3.2億“兩病”患者。目前,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的門診醫療費用,能夠通過享受現有的普通門診統籌、慢特病門診待遇獲得相應的保障。但是,部分不需要住院或達不到特殊慢病診斷門檻的“兩病”患者,難以享受到門診報銷待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醫保待遇的提高,這部分“兩病”患者門診用藥保障需求相對凸顯。
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長王芳琳介紹,城鄉居民參保人群中需要服藥治療的“兩病”患者有1億多人,這部分人群將直接受益于這項政策。一般地,每人每年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的藥品費用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醫保將為城鄉居民“兩病”患者支付費用一年近400億元。
這部分費用會不會對醫保基金支出造成壓力?陳金甫說,醫保基金的總體運行在良好區間,支撐了不斷出臺的惠民措施,解決老百姓的重點難點問題。未來還將通過改革提質增效,發揮改革紅利。
意見明確,對降血壓和降血糖以外的其他藥品費用等,或已納入門診慢性病或特殊疾病保障范圍“兩病”患者的待遇,繼續按現行政策執行。
按照兩部門的解讀,這項政策不僅惠民便民,大大減輕“兩病”患者用藥負擔,方便買藥用藥,同時也推行了綜合治理“兩病”的模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兩病”規范管理率,降低終末期大病發生率,提高人群總體健康水平,實現健康老齡化。
陳金甫介紹,政策將疾病的系統管理和醫保政策進行融合,“它不僅是一個保障政策,還是一個國家從‘兩病’門診用藥入手,進行一系列減負、預防、健康管理的綜合治理,患者將從中受益。”
張宗久說,此次的“兩病”門診用藥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促進分級診療,提高“兩病”患者門診就醫保障和就醫體驗,降低患者負擔。“這項改革配套進行有效的慢病管理、藥物控制,從長遠來看,老年人群的終末期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慢性腎功能衰竭、心梗等嚴重疾病,未來會大大地減少,從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同時,還能減少醫保對終末期疾病治療的開支,是一項眼光長遠的制度性安排。”
【時評】
鼓勵仿制藥也要把好質量關
日前,國家衛健委聯合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制定《第一批鼓勵仿制藥品目錄》,共涉及藥品33項。名單藥品均為專利到期或即將到期,但尚沒有提出注冊申請、臨床供應短缺(競爭不充分)以及企業主動申報的藥品。
一盒進口抗癌藥要2萬多元,而印度相同療效的仿制藥才200多元,這就是去年熱映、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出現的情節。影片令人深省,也讓“仿制藥”一詞走進了公眾視野。所謂仿制藥,即專利藥品結束專利保護期后,不擁有該項專利的藥企仿制的替代藥品,仿制藥具有和原研藥一樣的治療作用,但價格相對低廉,成了一些患者的救命稻草。國家衛健委等部門此次發布的33種藥品,都是臨床必需、療效確切、供應短缺的藥品,如兒童白血病救命藥“巰嘌呤”等。這些仿制藥上市之后,必將帶來藥價“跳水”——仿制藥均價只有專利藥的20%~40%,個別品種甚至達到10%,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藥品與普通商品不同,仿制藥雖然是仿制,但也不是“復制”“粘貼”那么簡單。若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標準——只有在活性成分、給藥途徑、劑型劑量、使用條件和生物等效性上都和原研藥一致,才是合格的仿制藥。并非所有藥企都能進行仿制藥生產,有業內人士稱,在全國數千家藥企中,真正具備仿制能力的藥企不會超過一成。
鼓勵仿制藥,不能一放了之,要把好質量關。鼓勵過程,既要“放”——通過簡政放權,放手讓藥企“大干快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仿制藥;也要“管”——把好質量關,讓仿制藥無限接近原研藥,不讓假藥進入市場;更要“服”——幫助仿制藥生產企業不斷提高仿制水平。一切為了患者,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鼓勵仿制藥要從這個高度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