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心房顫動診治中心主任 劉 旭/蔣 婷
房顫是一種很常見的心律失常,也是心血管疾病中的頑癥之一,7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10%。對于房顫的治療,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控制心室率,必要時抗栓治療,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電復律、消融或外科手術轉復竇性心律。不過,最新的“轉子消融”你聽說過嗎?
房顫根據發作頻率與時間一般可分為陣發性房顫和持續性房顫,一旦發現房顫就應及早治療,病程越長治療難度越大。以往醫學上治療房顫的手段很有限,控制發作的效果也很差。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應用后,能根治房顫,更重要的是,房顫患者的腦卒中發生率(正常人群的5.6~17倍)和死亡率(正常人群的2倍)得到下降。房顫消融術是創傷性極小的治療過程,風險低、成功率高,目前已成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選方法。治療過程中僅有1~2分鐘的疼痛感,絕大多數患者能忍受;另一個特點是康復快,一般術后第二天就康復,住院3~4天即可出院。
陣發性房顫患者更應選擇消融治療。雖然術后有一定的復發率,但請注意,如果因為擔心復發而不選擇治療,那么房顫就沒有治好的可能。對于房顫的導管消融治療,年齡不是問題,不僅60~70歲的患者可以接受,8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經過身體狀況評估,也能獲得妥善治療。
相對于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病情更重,發生心力衰竭和腦卒中的幾率更高。那么,怎樣提高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的一次成功率?
持續性房顫的導管消融治療,難點在于其發生及維持機制尚不清楚。房顫轉子(Rotor)是近年國際上房顫領域的熱點和難點,目前被認為是產生持續性房顫的重要機制。我和團隊引入這一理念,并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索,提出轉子消融及“房顫轉子(Rotor)-胸科標測方法學”。
所謂“房顫轉子消融”,就是通過明確病灶位置,運用新的標測技術,可更加精準地實施導管消融。心內膜聯合心外膜消融術則是十分復雜的房顫治療策略,該技術突破了單純心外膜或心內膜消融的局限,就像在心臟的“內墻”和“外墻”上同時搜尋目標病灶,讓這些壞家伙無所遁形。
日前,我中心已經完成國內首例房顫轉子心內外膜聯合消融術。該例手術的患者方女士是因“心悸胸悶1周”來就診的。方女士此前因診斷“持續性房顫”在醫院行兩次射頻消融術。此次就診查心電圖提示房顫復發。隨即,我院組織了心內科專家會診,經過細致的診斷,推測患者心外膜存在房顫病灶,為提高手術成功率,我們為方女士實行個性化治療方案:施行心內膜、心外膜房顫標測及消融手術。最后,我們僅用30分鐘就將所有標測的驅動灶消融完畢,并成功將患者轉復竇性心律。
房顫轉子消融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是持續性房顫的機制重大發現,認為轉子是陣發房顫轉變為持續性房顫的啟動因子;其次是持續性房顫的導管精準消融,以往持續性房顫的導管消融都是推測性消融,而轉子技術為持續性房顫的導管消融提供了精準的理論基礎;最后是對持續性房顫傳統理論的深化,甚至是對傳統理論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