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玲 安徽省合肥市中海原山幼兒園
戲曲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的認知啟蒙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黃梅戲不僅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而且在幼兒啟蒙教育的過程中對幼兒人格、認知、審美的形成及對幼兒園文化的建設都體現了其重要的價值。
在幼兒啟蒙教育中進行黃梅戲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傳承,因此黃梅戲進校園,從幼兒抓起能夠培養師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幼兒是社會群體中年齡最小,最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培養者”。要使幼兒接受并喜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喜愛戲曲,就必須為幼兒營造一個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學習環境,而黃梅戲就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表明,人從嬰幼兒時期就會對聲音及音樂產生天生的敏感反應,并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周圍環境中產生的各種聲音和音樂的感受反應、辨別能力會得到發展。因此在幼兒的啟蒙教育中應選擇旋律輕快優美、節奏變化明顯、賦予個性的音樂作品。黃梅戲作為形式及內容都有機統一的藝術美的表現形式,其內容是通過聲、色、形等外在的具體形式表現出來的,使觀賞者能夠直接地理解。黃梅戲早期的“三打七唱”及其多變的唱腔,每一種方式都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學。因此,黃梅戲的幼兒啟蒙教育與幼兒的音樂教育是一脈相通的,不僅從聽覺上,而且從視覺上也會給幼兒帶來愉快的審美感受,并提高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
有藝術家提出“塑造鮮明生動的舞臺形象,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是戲劇藝術表演的最終目的。”黃梅戲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外在的、直接的、鮮活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其審美原則的。而幼兒期是創造潛力最為旺盛的時期,具有最純真、最豐富的想象力。在開展黃梅戲藝術啟蒙教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對戲曲藝術元素的直觀感受,初步地理解戲劇中表達的意義,并通過這一審美過程潛意識中開發幼兒的思維、想象力,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達能力。
黃梅戲自形成以來已經經歷過百余年的發展,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汲取了多種戲曲精華,摒棄糟粕,而逐漸完善起來的。黃梅戲產生的土壤是純真的,其內容多為貼近生活,平易近人,也體現了其質樸性。黃梅戲來源于大眾,以生活為基礎,是一個變化著卻又順應時代的藝術形式,這就體現其是發展的,也是進步的。因此,幼兒通過戲曲感知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純真質樸的態度。當幼兒聽到、看到黃梅戲中描繪的家鄉田野、社會道德、傳統美德的情景,對培養幼兒積極向上的情感及良好的性格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活動、游戲是孩童的天性,在幼兒園中,最受幼兒歡迎的永遠是藝術活動,其又分為美術教育和音樂教育。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開展的藝術活動多以打擊樂活動、唱歌活動及音樂欣賞活動為主,對于主題活動及綜合性的藝術活動開展較少。并且美術及音樂教育存在分離現象,不能很好地融匯在一起,因此,戲劇藝術教育就體現了其優越性。黃梅戲通過聲、色、形把美術及音樂教育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增加了藝術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同時黃梅戲包含著本土鄉野文化及傳統習俗,也為幼兒園的社會領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素材。黃梅戲具有的特色唱腔及語言藝術也使得其能夠立足至今,語言發展是幼兒教育教學的核心,而戲曲對語言藝術的要求更加嚴格,可以促進幼兒對語言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的發展。
加強幼兒的戲曲啟蒙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還能使幼兒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黃梅戲不僅是本土的文化產物,也是中國戲曲文化中一塊璀璨的瑰寶,在幼兒的啟蒙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成長的道路上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