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尤慧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含城第三幼兒園
引言:《綱要》中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傳統的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存在著很多問題:一、強調結果,輕視過程;二、注重技能,忽視個性;三、忽視幼兒的自主性;四、活動形式單一,材料投放少。
我園的美術教學活動無疑也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中,活動材料的投放很單一,幾乎就是常見的彩筆、水粉、橡皮泥,很少有其他材料的運用。材料是美術創意活動的重要工具,是幼兒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為了摸索出多元化材料投放的有效途徑,我園做了《美術活動的多元材料投放的跟蹤調查分析》的課題研究,從對幼兒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年齡段的幼兒在美術活動中都有95%以上的人使用高結構的成品材料,而自然材料的使用少之又少。因此在一年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在自然材料和低結構材料這兩塊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大自然中有很多的東西都是天然的美術創作材料,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幼兒的興趣點來選擇適合的材料,把它們使用到美術活動中,可以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創作完成的作品會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能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在第一次的問卷調查中,很少有人選擇自然材料作為美術活動的工具。為了促使美術材料的多元化,我利用戶外活動、午餐后散步等活動和幼兒一起收集樹葉、石子、薔薇花瓣、好看糖紙、包裝盒等,將這些材料請進美工區。還可以發動家長和幼兒收集我們幼兒園里見不到的自然材料,如:各種各樣的禮物包裝盒、石頭、樹葉、羽毛、樹枝、稻草、花生、紅豆、紙盒、紙筒等等。幼兒看到這些材料,不停地問我:“老師,我們用這些東西干什么啊?”“我們用它們做一些好看的畫。”這些材料都是幼兒平時隨時可見、熟悉的東西,貼近他們的生活,加上教師適時引導,就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為了讓幼兒了解美術活動中自然材料的使用,我讓幼兒欣賞用自然材料制作的美術作品,讓他們知道原來樹葉可以拓印、可以粘貼成金魚;在石頭上可以畫畫、石頭也可以做鳥蛋;樹枝染色以后可以這么好看、樹枝上粘貼上彩紙就像開了花……幼兒欣賞以后,一致認為這些好美啊,“老師,你什么時候教我們啊?”欣賞作品中,讓幼兒發現美、感受美,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激情。
美術活動就是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和思考,多元化材料就是將美術與材料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玩,從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
進行美術活動時,教師提出主題和任務,啟發幼兒思考,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如“手套變變變”主題,教師提出這次我們美術活動使用的材料是手套,大家可以用手套做任何的東西,也可以添加其它的輔助材料,最后幼兒給我們呈現的是各種各樣的動物和人物造型,作品豐富極了。
在一年來的課題研究中,幼兒創作了很多的美術作品:在石頭上畫畫、用石頭拼畫、樹枝染色和扎花、羽毛和紙筒組成各種各樣的鳥兒、泥土塑型再染色、樹葉拓印和貼畫,種子貼畫、瓶蓋變形等等,幼兒的創造力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得到發展,興趣也在變化,從“不敢”到“我會”、“我想”。
課題研究的第二學期,我嘗試在一次美術活動中投放很多種材料,明確本次活動任務,告訴幼兒可以使用很多材料,也可以只用一種,大家自己決定。活動結束,我看到幼兒的作品都使用了多種材料,數量不等,當然能力強的幼兒使用的材料種類肯定高于稍弱的幼兒。
幼兒在自然材料上操作,作品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對于收集來的自然材料,幼兒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地進行造型設計或裝飾活動,活動過程中孩子們的創造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美術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說畫的機會,讓幼兒說說本次活動自己的預設是什么,使用了哪些材料,自己的畫要表達什么,這樣幼兒的思維、想象、語言組織等能力都得到了發展,美術教育滲透到其它領域,美術活動多元化得到了體現。
自然材料中有很多是低結構的,如紙盒、塑料管、種子,樹枝等,這些材料隨手可得,可以重復利用,沒有危害。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愛好,提供不同的低結構材料,啟發幼兒進行多元的設計和利用。比如我們喝水的紙杯,用黏土粘在四周就成了漂亮的杯子,輻射狀剪開再染上色就變成好看的花兒,能力強的幼兒還會做出老師意想不到的東西,因此低結構材料創意無限。
幼兒在使用低結構材料時不會自覺地發現問題,這促使教師要隨時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進程,并及時發現問題,和幼兒溝通,啟發幼兒思考,推動活動進行。如幼兒用紙杯剪花,花瓣涂色后給我看,我看著白色的杯底對幼兒說:“你給花兒穿上好看顏色的衣服,花兒很開心,中間的杯底就是花兒的臉,那它該添上什么?”幼兒想了想,拿筆畫了個笑臉,這個紙杯花立刻生動起來。這樣經過老師的引導與啟發,能夠更好地提升幼兒的實踐水平,有利于幼兒在制作過程中發現存在的不足,繼而更高效地完成美術作品。
低結構材料為幼兒提供無限的創意空間,如一種低結構材料可以服務于很多不同的美術作品,但是幼兒年齡小,思維空間有限,在活動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師要及時進行有效引導,啟發幼兒利用發散性思維來解決問題。例如幼兒在進行紐扣貼畫時,他粘貼的是一條小魚,最后粘貼眼睛時發現大的黑色紐扣沒有,他就去找我,我告訴他除了用黑色紐扣做眼睛外,還可以用其它什么材料來做?如果不是黑色還可以怎么解決?幼兒在我的提示下,在一堆材料中尋找,最后找到一塊黑色即時貼做了魚的眼睛。因此,美術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很關鍵,教師的適時介入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從美術活動以及創作的現狀來看,當前的美術活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涂涂、畫畫,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美術活動多元化的當今,多元材料的美術活動會越來越普及,也顯得更加的重要。因此,《美術活動的多元材料投放的跟蹤調查分析》的課題研究我們會繼續做下去,為多元材料在美術活動中的投放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