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燕 李柳
網絡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證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進行創新,可重新煥發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具有先進性、實效性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期背景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理念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可體現出其時代性,還是信息時代高校實現教育功能的必然需求。首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針對大學生當前心理情況進行針對性教育,還可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高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其次,網絡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過創新教育環境與完善教育思路形成新型教育模式。新的教育環境可極大程度改變學生學習狀態與教育接受程度,有效促進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中一些輿論與思想及其容易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從而對大學生未來發展十分不利。最后,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便是立德樹人,因此,高校需積極通過網絡技術改革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增強教師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有效的思政課堂中吸取更多思想政治知識,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網絡時代背景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發展趨勢中的必然需求,如若高校不能在網絡中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會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時效性,學生所學知識及思想形成無法與時俱進,從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結合網絡技術進行創新,由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更具活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思想正直、道德高尚的可由之才,在高校中奠定學生未來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由此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根據網絡技術進行創新的優勢可體現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與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第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
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更多具有創新價值的內容與思考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過網絡技術的靈活性、開放性與網絡平臺的交互性、主體性、平等性針對用戶言論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形成具有高效性、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時,高校還可結合網絡思想特點通過平臺開展互動交流,由此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進行跨學科、跨領域會話,明確多方群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點與側重點,進一步體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互動性和多樣性教育。
高校通過網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需積極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此平臺中隱匿教師真實身份,以平等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從而明確學生當前心理狀態,針對學生當前心理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方案。首先,高校通過網絡平臺明確學生心理問題,并給予學生在線解決問題渠道,以此避免學生積累不良心理問題,實施及時性交流模式。其次,高校還可通過網絡一些輿論與熱點新聞了解學生觀點與思維模式,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填充更多教學資源,并在明確學生思想觀點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高校還可通過構建校園平臺來面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該平臺可通過微博、QQ、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開展,為學生提供更為便捷、時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以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模式。
高校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立德樹人理念,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高校教師需明確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的思維發展空間,由此實現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技術最為顯著的便是信息傳播效率,可有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思考能力,由此可見網絡帶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創新力。因此,高校應積極轉變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輸式教育方式,構建良好的師生溝通橋梁,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應秉承以人為主的教育理念,摒棄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與網絡資源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交流、互動、溝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由此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實現高效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需秉承師生平等原則,保證學生可參與到選擇課程內容環節、道德實踐環節、師生討論環節之中,以此有效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脫節問題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時教學資源范圍。最后,高校還應積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活躍度,通過趣味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并針對學生學習近況因材施教。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擺脫說教式教學模式,讓教師形成具有引導性的教育輔助教師,由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高校可通過開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無形之中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因此,高校在網絡技術的應用下,可有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首先,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注重于學科交叉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并不能一昧追求理論知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與其它學科有機結合,汲取不同學科營養成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汲取中文專業內容,在傳統文化作品中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素養精神等開展主題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電影專業,可進行抗日主題相關的電影文學觀感等。其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需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在網絡海量的教學資源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還需擺脫空間帶來的教育約束。
高校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合理規劃評價考核方式,擺脫以往片面的追求“顧全大局”的思想,應著重于解決實際問題,將評價考核方式著重于根本內容開展,追求考核的有效性與簡化性。首先,高校應在考核系統中積極開展合理、科學的考核理念,著重于教學關鍵內容,將所有考核標準置放于重點內容來規劃其考評方式,由此全面分析與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效果。在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機制中,部分教師為了追求學生全面性教育效果,從而導致考核標準過于復雜,缺乏考核機制的清晰度,讓考核機制變得更為混雜。因此,高校需根據網絡技術及時掌控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方向,塑造出簡約、時效、清晰的考核評價機制。在此情況下,高校通過網絡技術可形成具有數據分析型的考核反饋系統,由此排除考核機制中一切無效數據,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更為明確當前教育開展成效,而不是一昧追求豐富考核機制,從而喪失評價機制帶來的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應打破學科限制和教學內容限制,通過網絡中海量的教育資源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多方協作模式下,利用網絡教育內容與該學科的思維方式有效融合新型教學教育資源,由此形成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