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還在睡懶覺,出來曬太陽了。”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長山鎮德勝村村民張文君鉆進“天網”遮住的田塊,一邊用木棍小心翼翼敲打青蛙冬眠的洞穴一邊對筆者介紹說,“這片田里還‘藏’著3萬多斤孵蛋的青蛙,等20多天把蛋孵化出來后,再賣出這批‘老青蛙’,實現自繁自養。”
張文君今年34歲,本科文化,10年前在云南和貴州從事食品營銷,每年收入40萬元。2015年,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辭去高薪的營銷工作,回到家鄉長山鎮,在鎮黨委政府和村組干部的協調下,在家鄉德勝村流轉土地420余畝,開始了青蛙、稻蝦、稻魚養殖。“2018年,因為技術原因,糧食和水產養殖總收入只有480多萬元,除去流轉費和農資投入等,純利潤只有90多萬元。2018年,支付村民務工費就達60多萬元,也算幫本村村民就地務工掙錢了哈!”張文君說。
2019年,他怎么規劃420多畝地的種養呢?“103畝地是水稻套養青蛙,80畝地是水稻套養龍蝦,其余的地是水稻套養魚類。水稻力爭實現畝產1100至1200斤。3萬斤冬眠的青蛙就是自繁自養的母本,孵出的蛋就放養在103畝地里;80畝的龍蝦養殖田從正月初四開始就消毒了,接著就放蝦苗;套養魚類的田塊,年前就放養了魚苗。”張文君站在田埂上,手指眼前這一大片地介紹。
談話間,他的手機響了。“喂,我就是張文君……”原來,是配送水稻種的來了。“一共訂了300公斤‘德優4727’優質水稻種,秧田早幾天就整理出來了,月底就要播種,請的農民工正在施底肥呢!為了節省人工費用和增加移栽株數,水稻全部采用機械插秧。”張文君說。
“今年,我調整了養蛙的養殖技術人員,也在去年的基礎上改進了養蝦和養魚的技術,希望今年的水稻畝產達到1100至1200斤,總收入達到600萬元以上,希望實現糧經雙豐收,力爭實現2018年沒實現的目標。”張文君下足了決心,今年一定要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搏擊一把。“幫張老板,不怕拿不到工錢。”看到張文君那股子實干勁兒,務工的村民也都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