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寒,石偉,張茜英,賀艷光,刁平,楊啟超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ADPKD),在人群中屬于一種常見的遺傳性腎病[1],也是導致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大約在1/400~1/1 000[2],病人的發病年齡一般約在30~40歲,如果病人的年齡超過60歲,則半數以上已經進入了腎衰竭的終末期[3]。在所有導致腎衰竭的疾病中,該疾病占據了病因的1/10[4]。
ADPKD的病變是以病人的雙側腎臟的皮質和髓質出現多發性的充液囊泡為主要臨床特征,并且這些囊泡呈現進行性加重和增大的趨勢[5]。最終就會導致腎衰竭[6]。ADPKD的病變除了會累及人體的腎臟外,還有可能對人體的其他組織產生影響,比如會導致胰腺囊腫,肝臟囊腫,心臟瓣膜出現病變,顱內出現動脈瘤等等[7]。該疾病給病人的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
由于該疾病屬于基因遺傳性疾病,所以盡管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尚沒有找到可以針對病因的干預方法,盡管已經有不少針對ADPKD的治療方法,比如手術治療中的利用腹腔鏡進行去頂減壓術,腎臟替代治療,藥物治療和基因治療等等[8]。所以對于新的治療方法的尋找,一直是針對ADPKD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筆者在長期針對ADPKD的治療過程中,發現利用中醫腎區經穴敷熨的方法與常規對癥治療的方法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1.1研究對象選擇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間,在石家莊腎病醫院腎內科進行ADPKD治療的680例病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病人的年齡范圍為32~49歲,年齡(40.50±7.22)歲,本研究已經經過石家莊腎病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通過,所有病人和其近親屬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病例的納入標準① 病人按照《腎臟病學》第3版的標準,被確診為多囊腎,主要標準為腎臟的皮質和髓質布滿多個液性囊腫和明確的ADPKD家族史[9];② 病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進行腎臟替代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的干預,只能進行對癥治療和本研究所提供的中醫治療方法;③ 病人處于腎功能代償期,而且預期壽命大于6個月;④ 病人的精神狀態良好,可完成自主活動并配合完成研究過程中的檢查;⑤ 病人或其近親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病例的排除標準①病人不符合多囊腎的診斷標準;②病人可以進行腎臟替代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等其他方式的治療;③病人有嚴重的臟器衰竭或者功能障礙;④病人有精神系統疾病,無法提供病史和配合研究;⑤病人有對研究中所使用藥物有過敏史。
1.4研究方法
1.4.1病人的分組方法和分組結果 病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個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個組340例病人。
1.4.2病人的治療方法 對照組病人施行常規的降壓、止血、排毒等對癥治療,具體方法如下:監測病人的血壓,對于病人要求其低鹽、低脂、優質低蛋白飲食,出現高血壓時首選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CCB)藥物進行降壓,如果效果不佳,則改為聯合應用治療。當病人出現血尿時,叮囑其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必要時給予止血藥物,如果出現了鏡下血尿,可給予一定的阿魏酸哌嗪片或者血尿安膠囊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如果出現了反復發作無法控制的血尿,則應采取外科手術的方法進行控制。尿路感染對于腎功能正常病人,且年齡大于18周歲病人可給予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嚴重感染者可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對于合并腎結石的病人給予柳櫟浸膏治療,對于預防結石形成及溶石,效果顯著。對于出現腎衰竭的病人,采用前列地爾注射液、左卡尼汀注射液靜滴及中藥口服降肌酐治療,效果顯著。
觀察組病人在上述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腎區經穴敷熨的治療,具體流程如下:將中藥川牛膝、薏苡仁、三棱、莪術、青鹽、血竭、冰片、川芎、生地、三七等草藥組成中藥驗方,熬制成中藥煎劑,浸入紗布墊,加熱后敷貼于在兩側腎區經穴部位(腎俞穴、命門穴、志室穴、三焦俞穴、肓門穴、懸樞穴),把中頻離子治療儀兩電極板置于浸入中藥液的紗布墊之下,病人腎區正對藥墊平躺于藥墊之上做治療。每次40~60 min,每日兩次。
如果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病情無法控制的惡化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則立即停止原治療方案,轉用其他方案進行治療。
1.5研究觀察指標對兩個組病人的一般情況進行記錄,如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等。
對兩個組病人在4個時間點的腹圍,腎臟體積和囊腫數量與直徑的變化水平進行測定,4個時間點分別為T1(治療之前),T2(治療后1個月),T3(治療后3個月),T4(治療后6個月)。
為保證數據采集的統一性,由同一小組的B超醫生對病人的腎臟和囊腫進行測量,分別測量腎臟的長、寬與厚,根據橢圓體體積計算公式對腎臟體積進行計算,單側腎臟體積=(厚/4+寬/4)2×(長/2)×(4π/3),最終結果取雙側腎臟的平均值。利用B超對病人的囊腫數量和直徑進行測量,本研究使用的是ALOKA a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對兩個組病人在治療后6個月的效果進行比較。
1.6治療效果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定的中醫證候療效標準進行,痊愈:中醫癥狀和體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幅度高于95%;顯效:中醫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幅度高于70%;有效:中醫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幅度高于30%;不符合以上標準為無效。

2.1對照組與觀察組病人的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兩組性別,年齡和BMI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人群的一般情況比較結果
2.2腹圍、腎臟體積和囊腫數量與直徑的變化結果比較①在所有的項目中,除囊腫數量外,其余項目不同時間點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除囊腫數量外,其余項目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均為對照組數據高于觀察組;③除囊腫數量外,其余項目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數據處理因素與時間之間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見表2,3。
2.3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見表4。
多囊腎的治療在醫療界一直是一個難題,也從來是被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在中醫理論中,并沒有多囊腎這個診斷,中醫范疇內,多囊腎屬于腰痛,尿血,虛勞,積聚和腎脹等疾病[10]。該疾病至今為止在中醫領域中也沒有統一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標準,醫生大多按照自己的經驗對病人進行治療。
本疾病屬于標實本虛之證,在疾病的早期是以邪實為主,如果疾病時間過長,則演化成虛實夾雜[11-12]。所以在利用中醫的方法對多囊腎進行治療時,要注意對人體正氣的保護,攻伐之藥使用不可過量。在臨床治療方法上要對臟腑虛損和標本緩急進行辯證。盡管各個醫家所選用的方劑各有不同,但是大多秉承著活血化瘀,健脾利濕,補益脾腎的方針[13]。在《金匱要略》中虛勞與血痹同論,虛久必瘀,瘀能致虛,氣為血帥,氣不足血行則不暢,脾氣虛則水濕運化不利,腎氣不足則氣化不利,濁毒內停,淤血痰濕相互結合,成為疾患[14]。在本研究中所用的中藥方劑中。川牛膝歸肝、腎經,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薏苡仁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三棱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莪術歸肝、脾經,有行氣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青鹽有涼血的功能;血竭歸心、肝經,用于心腹瘀痛,瘡瘍不斂;冰片歸心、肝、肺經;清香宣散,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川芎入肝、脾、三焦三經,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生地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全方有著氣血并治,行氣利水,補腎涼血,散度解瘀的功效,療效良好。

表2 腹圍、腎臟體積和囊腫數量與直徑的變化結果比較/±s
注:T1為治療之前,T2為治療后1個月,T3為治療后3個月,T4為治療后6個月

表3 腹圍、腎臟體積和囊腫數量與直徑變化統計結果匯總

表4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注:兩組比較,Uc值=6.553,P=0.000
在本研究中并沒有采用傳統的將中藥方劑熬制讓病人口服的方法,而是使用了雙腎區經穴熱敷治療的方法,并利用中頻離子治療儀將藥物的有效成分導入人體。傳統的經穴敷熨療法是中醫理論中一種常用的外治方法,其治療的原則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根據經絡辨證用藥,可以對腎臟病、哮喘、腰椎病等慢性疾病進行治療[15],對于多囊腎疾病,本研究中所采用的雙腎區經穴熱敷治療,乃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心的方法。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熏洗法,敷藥法和涂藥法等的記錄,而中醫經典著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述:“其邪者,漬形以為汗”,這就是利用熱湯沐浴發汗進行疾病治療的先例,而《靈樞刺節真邪》中指出,“洗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火氣已通,血脈乃行”。可以看出中醫很早就用藥物熏蒸治療疾病,是以藥物蒸氣熏蒸,外自肌肉,內合臟腑,通經絡以行氣血,在開泄中邪有去路,在濕熱中振奮氣機。近年來對蒸療作用的研究認為,蒸氣中的藥物微粒及其化學物質等綜合刺激作用,通過神經系統及內分泌器官,調整機體反應性,并認為借發汗排出大量氯化鈉和代謝產物,又可活躍腎上腺皮質功能,尚有刺激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蒸療后白細胞吞噬功能指數均有顯著提高,因而有較好的抗炎作用。此外,對身體的修復再生能力也有促進作用。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對癥治療方法的基礎上,使用雙腎區經穴熱敷中醫治療的方法,對病情的改善效果就十分顯著,除了在囊腫的數量上無法做到降低之外,其余項目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的變化,無論是囊腫的直徑,病人的腹圍,其向良好狀態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但是在本研究中沒有將雙腎區經穴熱敷治療的效果與手術治療的效果相比,或者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雙腎區經穴熱敷治療會取得何種效果也沒有去證實,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進行更為嚴密的隨機臨床研究,對本研究的結果進行深入驗證。
綜上所述,利用中醫腎區經穴敷熨結合常規對癥治療的方法對ADPKD病人進行治療,可以縮小病人的腹圍和腎體積,降低腎囊腫的體積,有效的提高了病人的治療效果,是值得在臨床推廣的一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