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杜江,任海霞
闌尾炎是普通外科常見的急腹癥,臨床主要表現高燒、腹痛、壓痛等,病人多為青壯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除粘膜水腫型闌尾炎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痊愈外,行闌尾切除術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闌尾炎手術本身是一個污染手術,術后傷口感染是常見并發癥,據相關資料報道,傷口感染率可達5%~10%,穿孔者可達20%以上,居所有腹腔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首位[1]。術后切口感染勢必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影響醫患關系,因此,最大限度的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促進病人術后更快康復,一直是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2-3]。筆者采用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圍繞切口填塞至闌尾四周以保護切口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闌尾炎180例,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齡范圍18~67歲,年齡為(54.73±2.09)歲;病程范圍5~86 h,病程為(23.97±1.32) h;疾病類型:化膿性闌尾炎67例,壞疽性闌尾炎59例,穿孔性闌尾炎54例。均采用闌尾切除術治療,術后病理診斷為為化膿性、壞疽或穿孔性闌尾炎。將病人區組隨機化分為兩組,治療組90例以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圍繞切口,對照組90例以0.5%聚維酮碘溶液浸洗切口,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術前根據癥狀、體征、腹部B超診斷急性闌尾炎,行闌尾炎切除術治療;②術后經病理診斷明確為化膿性、壞疽或穿孔性闌尾炎病人。排除標準:①同時進行其他手術的病人;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者;④單純性闌尾炎病人。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的評定標準[3-4]:闌尾切除術后切口出現紅腫且局部有發熱和疼痛,伴有血常規化驗提示白細胞明顯升高,切口換藥有膿性分泌液,膿腫有切口局部波動感,反復出現小膿點且時有小線頭溢出。該研究經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倫理會批準同意(審批號:醫院SOP倫理委員會/051/010),病人及近親屬知情同意并簽字確認。
1.2研究方法病人均采用相同標準的闌尾切除術:取腰麻后常規消毒鋪無菌單,選擇手術切口為右下腹麥氏點切口或右側經腹直肌切口,麥氏點切口長約3~5 cm,右側經腹直肌切口長約6~9 cm。切開皮膚,改電刀依次切開腹壁各層,打開腹膜時注意有無膿液溢出,如有以吸引器吸凈。開腹后,治療組,在腹腔中尋找到闌尾,將其提出腹腔外行闌尾系膜游離的同時將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術中器械護士已將無菌凡士林紗布浸泡在2%聚維酮碘溶液中做成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圍繞切口填塞至闌尾四周以保護切口,關閉腹膜后以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對照組尋找闌尾并分離切除闌尾過程同常規,僅在關閉腹膜后以0.5% 聚維酮碘溶液60~100 mL浸洗切口3~5 min后,無菌紗布吸盡,再間斷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縫合時要對切口嚴格止血,絕不能殘留死腔,并注意皮下脂肪層不能留下過長線頭。術后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及奧硝唑等藥物常規 靜脈注射以防感染。
1.3指標監測比較兩組病人術后切口感染率、傷口拆線時間、住院時間以及病人滿意度。

2.1兩組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比較治療組術后有3例病人發生切口感染,發生率為3.33%,對照組有10例病人發生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1.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兩組比較,aχ2=4.063,P=0.044
2.2兩組傷口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病人的傷口拆線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傷口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d,±s)
2.3兩組病人治療滿意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滿意人數為83例,滿意率為92.22%,對照組滿意人數為74例,滿意率為82.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治療滿意率比較/例(%)
注:兩組比較,aχ2=4.038,P=0.044
闌尾切除術后的切口發生感染一直是困擾臨床醫師的難題[4-5]。據資料報道[5-6],闌尾炎未穿孔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5%~10%,穿孔者達20% 以上。這是由于闌尾化膿、穿孔后,闌尾腔內的厭氧菌和需氧菌由闌尾進入腹腔,在手術過程中穿透敷料,污染切口,引發術后切口感染[6-7]。因此,術中做好切口保護工作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目前已被醫學界認同和廣泛應用的方法是傷口沖洗法[7-8],此外,還有腹膜保護法和二層縫合法等,雖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仍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化膿、壞疽性闌尾炎病人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居高不下[8-9]。因此,尋找預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一直是普通外科醫師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聚維酮碘是一種高效、廣譜的新型殺菌劑,是單質碘與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結合物[9-10]。醫用聚維酮碘通常濃度較低(1%或以下),呈現淺棕色。因聚維酮碘具有廣譜殺菌作用,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真菌、原蟲和部分病毒,因此可用于皮膚、粘膜的消毒,也可用于燙傷及術前消毒等。0.5%聚維酮碘溶液在闌尾炎切除術中沖洗傷口,可有效的預防切口感染,已被臨床所證實。但有文獻報道[10-11]稱,聚維酮碘溶液沖洗切口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穿孔性闌尾炎,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比例仍然很高。筆者個人認為,一方面是由于聚維酮碘濃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聚維酮碘和切口接觸時間短有關系[11]。有資料顯示[12],切口感染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組織內的細菌數量達105個/克,因此,只要將組織內的細菌數量控制在105個/克以內就可以控制切口感染,既然聚維酮碘殺滅細菌的效果明確[13],那么改變其接觸組織的方式、延長與組織接觸的時間能否取得更好的療效呢?筆者采用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圍繞切口填塞的方法,并和0.5%聚維酮碘溶液浸洗傷口進行對照,以探索預防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徑。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傷口拆線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治療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填塞切口能有效的控制切口感染,減少病人住院時間,提高病人滿意度。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是由無菌凡士林紗布浸泡在2%聚維酮碘溶液中做成,聚維酮碘中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其改變了碘的溶解性,穩定性和刺激性,還能引導碘到細菌表面,碘通過對病菌細胞壁的破壞阻止病毒DNA的復制和轉錄,起到殺死細菌的作用[14]。凡士林主要為化學惰性的碳氫化合物,其并沒有殺菌的功效,但是可以通過阻擋細菌與皮膚接觸,降低感染可能性。凡士林紗布能夠促進肉芽生長和傷口愈合。將凡士林紗布浸泡在聚維酮碘中,做成的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圍繞切口填塞至闌尾四周,一方面凡士林紗布不會與創面發生粘連,另一方面感染或化膿的闌尾與腹壁各層相隔離,而且聚維酮碘和組織接觸時間更充分,可在組織表面形成薄膜并緩慢釋放碘,殺滅各種病菌。同時,聚維酮碘有切口止血的作用,并且無蓄積性和刺激性,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闌尾炎切除術中使用2%聚維酮碘凡士林紗布,能顯著降低闌尾炎切口感染率,有利于病人病情康復,縮短病人住院時間,提高病人滿意,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