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蓬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韓永奇
近年來,我國化肥業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努力化解各種困擾,穩步前行,取得了不凡的業績。進入2019 年以來, 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 對全球經濟的復蘇影響嚴重,如美國制造貿易摩擦與爭端加劇了單邊與貿易保護主義,為國內化肥業出口帶來了很大風險,對國內化肥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而在國內經濟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加大的環境下,經濟發展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深刻地影響著化肥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國內外雙重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國內環保、安全生產監管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等政策因素聚合發力的情況下,化肥行業依然穩步向前發展,滿足了國內農業生產的需要,保持了全球化肥生產和消費第一席位。所有這些表明,國內化肥發展進入新時期新階段。但要看到國內化肥業發展的環境時刻處于變化之中,一系列的矛盾、問題和挑戰對行業穩步健康發展影響極大,還存在不少難題,亟待破解。
近年來,我國化肥業穩定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升。我國是全球化肥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中國化肥產能和產量占世界31%,消費量占世界30%。2016 年中國化肥使用量第一次出現負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當年中國化肥使用量(折純,下同)為5984 萬噸。而后國家產業政策調整,隨著農業部“到2020 年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政策的實施,化肥總產量下滑。2017 年中國化肥產量下降至6065.2 萬 噸, 2018 年 下 降 至5459.61 萬噸, 同比減少9.98%。
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化肥行業發展還存在突出問題與明顯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化肥工業發展較為粗放,重量低質、輕結構調整與生態環保,特別是一些環保和土壤污染帶來的農產品安全等問題,給化肥工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加上近年來深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雙重變化影響,中美貿易爭端、農產品安全、化肥負增長、出口下滑以及環保嚴查高門檻等制約著國內化肥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兩減”政策的實施力度加大,讓“以量取勝、低質發展”難以為繼。時代向化肥業發展提出新課題,市場向化肥行業發出信號,化肥供需結構以及矛盾更加尖銳。供給方面,2019 年第一季度化肥產量為1330.9 萬噸。需求上,2016 年首次出現負增長,比2015年減少41.5 萬噸。2017 年,國內化肥消費量進一步下降至5859.4萬噸;2018 年,國內化肥消費量在5100 萬噸左右,表觀消費總量降幅為4.9%。銷量也出現下降趨勢,2018 年化肥(折純)銷量為5282.82 萬噸,同比下降10.5%。2019 年第一季度化肥(折純)銷量為1260.4 萬噸。在庫存上,2018年化肥(折純)期末庫存比年初增加了3.7%。2019 年第一季度中國化肥(折純)期末庫存比年初增加了13.5%。以上數據表明,目前化肥總體供大于求。
落后產能退出遲緩,綠色新型肥料發展緩慢,嚴重影響我國化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化肥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之一,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導致化肥需求品種改變。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實行輪作休耕試點、播種面積減少將影響化肥投入;農業以及非農用化肥受多因素影響而回落下滑。此外,現代農業觀光園、高新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受地方政府負債水平上升等因素影響化肥產品的市場需求,農業發展新理念以及農業結構的大調整,也引發化肥市場結構和需求的改變。
化肥行業在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發展動力改變、發展方式轉換,市場供需仍是化肥行業能否持續發展關鍵所在。但行業環境與市場結構出現大變化的情況下,主要矛盾仍然在供應端,供給結構不改善,其結構性矛盾就難以改觀。目前供給上依然存在較大問題,供給的品種、數量以及產品的性能能否適應市場的變化,這是改善“重量低質”發展模式的關鍵。
近年來,安全環保政策愈來愈 嚴。2018 年3 月14 日,生態環境部組成督察組對鹽城市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嚴重環境污染及當地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不力問題開展專項督察,發現該公司存在非法處置危險廢物、違規轉移和貯存危險廢物、長期偷排高濃度有毒有害廢水等環境違法行為。還有環保因素導致“兩灌”化工園區企業整頓停產,連云港叫停灌云灌南化工園區,省市縣環保部門聯合對“兩灌”化工園區所有化工企業逐個檢查,而后出現的一些企業超標排放,這種環境違法行為被環保部門查處。諸如此類的事件已多次曝光,有的企業關停、責任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自去年環保風暴以來,環保不達標的中小型企業陸續出現停產,據統計,僅京津冀就有16.7 萬家小散亂污企業被整治。2019 年以來,趨緊的生態環保政策也對我國化肥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 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啟動, 環保壓力持續加碼。在環保高壓下,許多不達標的化肥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停產。隨著環保督查政策的陸續出臺,今年下發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對化肥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影響,能耗指標、清潔生產、大氣排放等環保要求更嚴格,環保門檻更高,嚴查可能會讓有些企業遇到空前的環保壓力和生存的挑戰,讓化肥企業戰戰兢兢。
嚴厲的安全生產監管政策以及化肥安全生產風險不可預估性,更讓化肥行業感到如履薄冰。化肥業的安全生產不僅關系到生產工人的安全,也關系到工廠周邊人畜的安全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重于泰山,是企業不可以觸碰的高壓線,但化肥作為支農的化工產品,有著化工的基本屬性,其生產具有化工業的特點,生產工藝中危險化學品多、易燃易爆物質多、壓力設備多、工藝流程復雜等。安全生產的事故偶發性強,其風險隱匿不可預估性強,將時刻威脅著企業生產。易燃易爆,高發不確定性成為化肥業安全生產風險所在,正由于此, 讓化肥業感到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爆炸事故后,國家對于安全生產工作要求越來越嚴,各地安全生產問責、檢查更細,因此原因而關停生產線甚至引發牢獄之災的大有人在,所有這些讓化肥企業感到壓力巨大。日趨嚴格的環保、安監政策,直接影響了部分企業的產能發揮,大量缺乏環保、安監投入的中小型企業紛紛關停產能或停產整頓,開工率大幅下降,有的地區整個園區都被政府關閉,進而引發原料以及產品價格上漲,導致化肥企業壓力巨大,這也是因環保安監風暴而停限產給化肥行業帶來的最直觀影響。在環保安監政策趨嚴的高壓態勢下,化肥業何去何從,是化肥業所思考的問題和所面對的難題。
隨著各種優惠政策取消,化肥行業的成本競爭優勢減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效益。化肥行業創新力量大多在科研院所,要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化肥行業創新包含過程或工藝創新和應用創新,不僅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而且科研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且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時間與人員投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化肥業的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各種要素的成本增加,低成本優勢減弱;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壓力加大;新增適齡勞動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下降;投資收益下降,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來,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化肥業的各項成本不斷加大,尤其是要素成本增長較快,低成本優勢削弱。如勞動力、土地、環保、金融等各方面的因素,導致原有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成本過高不僅推高化肥價格,也擠壓了企業效益。雖然化肥價格上揚了,但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環保以及安監政策等等帶來的成本上升了,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如某大型化肥企業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勞動強度大的工種每月工資至少5500 元,技術型工人或者工程技術人員每月6000~7000 元,因為用工量較大,人工成本的上升減少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勞動力成本增長較快,新一代勞動人口的擇業標準變化,化肥制造業招工難,高技能人才短缺,還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結構調整,加大創新投入,環保稅的實施強化了環保巨大杠桿作用等,化肥大企業將會繳環保稅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生態發展、綠色制造也將無疑推高化肥業成本。在高成本的推波助瀾下,化肥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現在招一個人工資、五險一金加上勞保福利不是小數目,企業工人多了負擔不起,不僅企業用工成本升高,還有提質量、環保以及管理,哪一個都得大把的票子。每年質量提升、環保治理、管理等各種成本都在上升,導致越來越多的化肥企業苦不堪言。有人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水漲船高,但提價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企業這樣回答,產品提價是迫不得已,誰都知道低價多銷,但成本高了,就必須提才能保本盈利,產品提價直接導致銷售量的減少,銷不出去,就得庫存,庫滿了,就得停產,一停產,一系列問題都來了。當然,化肥業的精準化、智能化、數字化等問題也會帶來投入大,成本高等問題。此外,新技術改造傳統化肥產業作用有待加強;化肥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還有我國化肥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如中美貿易戰影響出口問題,以尿素 為 例, 2017 年 出 口465.6 萬噸,同比下降47.5%;2018 年出口244.7 萬噸,同比下降47.5%。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中美貿易戰影響出口等問題限于篇幅不再詳細探討。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當前國內化肥行業的實際和企業發展的現狀,智能化、綠色化和創新產學研結合打造我國化肥業發展新優勢。
以智能化來打造我國化肥業發展新優勢,促進國內化肥業高質量發展。智能化是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殺手锏,美國在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后,近期又發布《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發展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量子科技和5G 技術等關鍵領域。智能化在未來產業競爭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國內化肥業成本優勢發生了較大變化,制造成本上升,必須依靠智能化提高效率、質量,抵御成本增加。無論是降低成本、還是提質增效,都需要智能化、高端化。智能化牽涉到方方面面,但關鍵是搞好“兩化”融合。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和綠色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制造業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變化;數字技術應用和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服務一體化聯動發展。
互聯網時代下的化肥裝備智能化制造、自動化是大勢所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將會把化肥企業帶入智能時代。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再,紅利消失,必須靠智能化技術、自動化裝備,來降低成本,提升技術品質。化肥企業面對成本高的問題都在想辦法,很多化肥企業面對高質量發展以及謀求競爭新優勢的需要,都自覺地向高端化、智能化靠攏,成為提質增效、降本增利的法寶。
有的化肥企業加大智能化力度,在智能化、自動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山東就有一家化肥企業大膽探索高端化、智能化,該企業車間對設備的智能改造投入1000 多萬元,全部實現生產、質檢、管理智能化,以前一個車間一二百人完成的工作量,現在兩個車間幾十個工人足夠了,企業內部的產品周轉、運輸都達到了自動化、智能化,企業大部分流程已經達到自動化、智能化的程度;山東魯西集團以智能制造作為化肥生產的重要支撐,采用國際領先的實時數據庫,自動采集傳感器點數25 萬點,數據自動采集率達到99%,實現了計劃、產量、產品結構、能源和資源的優化調整。在關鍵的生產環節實現了基于模型的先進控制和在線優化,對粉煤氣化,鍋爐機組燃燒、制粉、機爐聯動進行系統優化。因此,要抓住5G 商用機遇,推動人工智能與化肥業的融合發展。如化肥企業結合互聯網,個性化定制肥料的智能化制造。在安裝了智能配肥操作系統的手機APP 上,工作人員選擇目標地塊、種植作物和目標產量,后臺自動調出大數據,計算出對應配方和施肥量,生成訂單,并將指令發送到配肥站。終端配肥機安裝有氮、磷、鉀三種單質肥,以及有機質和中微量元素原料斗,接到指令后,配肥機按照配方摻混不同原料,一袋定制肥料由此生成。中化化肥智能配肥就是這樣,它由四個部分組成:云端數據庫+電子商務平臺+智能配肥機+農業服務平臺,這套體系與農業部門的數據平臺互通,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分布式智能生產裝置,實現肥料配方、生產、施用以及農業綜合服務的智能一體化,從而高效率滿足農業生產對肥料的定制化需求。還有一些化肥企業每月利用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測,做出產品的售后服務分析、反饋,有問題立即整改,確保產品質量,有力地促進了銷售工作。
筆者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認識到了智能化制造、自動化生產的優勢,可以有效地減少用工人數量,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技術工藝和產品質量。智能制造化肥,如云天化智能化肥微工廠等,有的利用農業大數據平臺,了解各地土壤情況,及農產品新品種投放區域,研發相應肥料產品。此外,不少化肥企業運用互聯網+改造傳統化肥生產銷售等環節,開辟網上銷售服務系統,提高了效率、減少了交易成本。魯西集團以智能制造作為化肥安全生產的重要支撐,通過應用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統,全面監管生產過程與現場作業,指標超限實時報警并發出短信提醒,實現重點工藝裝置本質安全。總之,要充分利用智能化先進技術,圍繞生產管控、設備管理、安全環保、能源管理、供應鏈管理、輔助決策等方面開展智能化應用,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安全運行能力、應急響應能力、風險防范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加快創新行業發展模式,以生產制造的智能化管理,促進化肥行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以生態化來打造綠色化肥工業,推動化肥業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成為時代潮流。當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土壤以及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下,化肥業要矢志不渝地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樹起生態文明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為農業生態文明做出貢獻。首先,大力開展綠色研發,實現產品與研發過程的綠色化。過去,過度和不當施肥導致土地品質(地力)下降與營養元素失衡,甚至帶來了土地板結,污染了土壤和農產品,這是化肥工業的痛點。
未來市場上,綠色生態環保新產品開發是企業保持競爭地位的關鍵因素。一個綠色高端化肥產品,價格也高,市場也很搶手,是國內化肥發展的基本趨勢。
首先要圍繞綠色高效研發生態產品,尤其是生態新型肥料的研發,如植物均衡營養肥,不斷研發出未來環境友好、肥料利用率高、或具有土壤修復功能的高效生態肥料,以滿足綠色農業發展的需要。
其次,大力開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化肥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當前,在傳統化肥生產過程中,耗用的原料多,物耗大,產生的副產物或廢氣、廢渣、廢液多,這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實踐證明,以清潔科技為基礎的清潔生產,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還大幅度減排了廢棄物,從而大大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影響。因此,開展好清潔生產是化肥生產過程綠色化的好途徑。還要發展好循環經濟,大力推廣節能型全循環尿素生產技術、化肥生產廢水超低排放及氣體深度凈化技術、磷石膏無害化預處理及生產新型石膏建材產品技術、改進型磷石膏制硫酸技術、利用磷石膏和鉀長石生產鉀硅鈣肥技術、硫酸低位熱能回收技術、曼海姆法硫酸鉀裝置升級改造技術等。
最后,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倡導化肥使用過程的綠色化。化肥因使用過度導致的殘留、酸害土壤板結以及污染土壤等問題而給社會留下太多的負面觀感,因此,除研發生產環節外,還要在使用環節做好綠色文章。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發展新型肥料,把化肥使用量零增長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發力點。肥料的施用不僅要考慮被植物吸收的部分,更要研究其殘余部分對土壤和水系的影響。在化肥使用過程中要倡導生態環境的保護,以減量化為原則,大力開展精準高效施肥,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和次數,開展好智能配方施肥及施后板結與污染土壤修復以及田間地頭包裝物的回收和利用,形成自覺保護好生態環境、養成人們綠色環保意識責任等等。做好這些過程的綠色化工作,才能讓我們化肥企業在社會上贏得好口碑,在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降低其研發、生產、使用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量,并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并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我國化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產學研結合整合社會創新資源,促進化肥業的持續創新,推動國內化肥業進入工業制造4.0時代。國內外實踐表明,創新能夠促進化肥業重新洗牌,創新成為推動化肥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盡管我國在立足國情和資源條件的基礎上,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開發了多項獨創的科技成果,形成了集設計、科研、設備制造、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整工業體系。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始針對不同地區的種植需求發展減量增效的高科技含量產品,依靠科技進行土壤修復,我國化肥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部分企業進入行業技術前沿。如30 多家科研院校、70 多家企業進行緩控釋肥等高科技含量產品研發和建設,在行業內形成了競相發展緩控釋肥等新型高效環保肥料的局面。促進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農產品品質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是目前全球制造業進入新一輪技術升級周期,國內化肥行業創新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先進煤氣化技術、高效低壓合成大型化技術、新型肥料增效技術、生物質肥料生產技術、大型空分壓縮機、大型磷礦浮選裝置、精細磷酸鹽加工技術、磷石膏預處理及化學法處理技術、難溶性鉀資源利用技術等。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必須把創新擺在化肥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
具體說來,國內化肥企業必須高度重視,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約行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加大科研投入。盡管我國化肥業的技術創新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瓶頸仍在產學研上,產學研不能夠有效地結合,產學研問題成為化肥業創新的關鍵,產學研難題有待破解。化肥行業產學研難以結合的主要原因是幾方缺乏緊密合作的動力和機制,缺乏合作的通道、紐帶,缺乏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轉移創新服務體系,也缺乏政府的組織和協調。破解的辦法即必須大力開展以市場化取向改革為核心的體制創新,改革當前科研院所的考核機制。合理確定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定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為此,必須大力改革現有機制和體制,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采用市場機制來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產學研用密切合作的行業共性技術平臺,促進各地化肥技術創新聯盟以及技術創新聯合體的形成,集聚國內生產企業和科研教學單位的產學研,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培育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鼓勵創新創業,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示范項目和技術推廣的投入。大力發展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聯盟,如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各類主體協同創新,以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我國化肥業的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
目前,我國化肥業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創新成為推動化肥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化肥行業要依托科技創新與自主研發,抓住有利時機,依托骨干企業凝聚產學研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我國化肥工業的大發展。
總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化肥業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既是新時代我國化肥業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也是化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化肥業發展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與市場變化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要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圍繞智能化、綠色化,通過產學研促進科技創新、改進工藝技術、創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加大節能減排等方法來優化產業供應鏈,加快實現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品種、質量、效益、生態型現代化肥轉變,由低質粗放發展轉向高質量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