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萍
藥物與酒精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很多朋友已經知道服藥期間不可飲酒,但即使你很有信心:“我從不飲酒!”,也有可能會中招。
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或穩定性,某些藥品中添加了酒精的成分。酒精化學名稱為乙醇,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常用的含有酒精的藥物包括氫化可的松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藿香正氣水、十滴水、復方甘草合劑、養陰清肺糖漿等。因不同生產廠家的制備工藝有所不同,具體使用時請詳細查閱說明書。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您查閱說明書時,有些沒有標注含有酒精,但是含有酊劑的,這也是酒精制成的藥劑,例如常用的止咳藥復方甘草合劑。
大家可別忽視小小藥瓶中的酒精含量。例如氫化可的松注射液和藿香正氣水中酒精含量可達到50%,十滴水中酒精含量竟然高達60%~70%,堪比高度白酒!即使不喝酒,在合并使用這些藥品時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呢。
患者服用某些藥物后飲酒(或反之),可能會發生不良事件,輕則頭暈頭痛,重則危及生命。這種不良事件是什么?它有哪些表現或癥狀?哪些特定藥物與酒精合用會引起不良事件?出現以后該怎么做?
提到雙硫侖反應就不得不提雙硫侖。早在60多年前, 哥本哈根人發現, 凡是接觸過這種物質的人如果喝酒, 可出現面部潮紅、頭痛頭暈、胸悶胸痛、心慌氣短等一系列癥狀, 便將其命名為雙硫侖反應。 藥學研究者通過這一發現得到了啟發,研制出了戒酒藥:戒酒硫, 其通用名為雙硫侖 (disulfi ram) ,又稱雙硫醛,已做為戒酒藥收入美國、日本等國藥典。服用該藥后即使飲用少量的酒,身體也會產生嚴重不適,從而達到戒酒的目的。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某些藥物,其化學結構或作用機理與雙硫侖相似,用藥后再飲用含有酒精的飲品(或接觸酒精),就可以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從而產生雙硫侖反應。藥物致雙硫侖反應大部分在接觸酒精60分鐘內發生,最快的不足5分鐘,最長的可在24小時后出現。對癥治療后,藥物致雙硫侖反應的大部分患者在半小時~3小時能得到好轉,在24小時內癥狀可消失。

表現為面部潮紅,頭痛胸痛、心慌、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視物模糊等癥狀,嚴重者出現休克、急性心衰、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根據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雙硫侖反應被分為3級:
輕度:面部潮紅、輕度頭昏、心慌,但無惡心、嘔吐、發熱、頭痛等。
中度:頭昏、頭痛、心慌、惡心、嘔吐、發熱,但無胸痛、呼吸困難、休克。
重度:胸痛、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
1.頭孢菌素類藥物,如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等。
2.硝基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等。
3.磺脲類降糖藥,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
4.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口服莫西沙星等,其致雙硫侖反應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為導致乙醛脫氫酶和多巴胺β-羥化酶功能的障礙。
5.其他藥物,如呋喃唑酮、酮康唑、磺胺類、華法林、利奈唑胺等。
上述藥物中以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最為多見。

首先,應停用致雙硫侖反應藥物,禁飲酒。輕者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癥狀可逐漸減輕直至消失。較重者及時就醫,給予吸氧、應用抗組胺藥物,肌內注射異丙嗪25mg~50mg,靜脈推注地塞米松5mg~10mg,靜脈滴注葡萄糖、維生素C、維生素B6,進行保肝及促進酒精代謝治療。出現休克及意識障礙者,需立即給予心電監護、吸氧等,休克患者給予升壓藥及補充晶體液治療,意識障礙者給予納洛酮解毒治療。
為了預防雙硫侖反應,患者到醫院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務人員近期飲酒史、藥物過敏史、酒精過敏史。在服用某些藥物時要注意,因為乙醛脫氫酶被抑制后,常需4天~5天才能恢復,因此用藥過程中或停藥至少7天內禁用含酒精的飲料、食物及藥品,同時避免用酒精反復擦洗皮膚,以防出現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