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建學
2019年5月下旬,莫迪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印度人民院選舉中獲得勝利。從莫迪的勝選演說到外交人事布局來看,莫迪政府在新的任期將繼續采取全球攻勢外交,尤其是聚焦大國外交和周邊外交。
2019年今年5月27日,莫迪對印度媒體表示:“我們必須團結一致,擁有同一個目標,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以便在未來5年內重拾印度在世界秩序中應有的地位。”5月28日,印度副總統文卡亞·奈杜對印度駐外使節喊話:“印度必須繼續努力,通過進一步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并建立有利于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持續對話,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由此不難看出,印度依然追求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并以此為目標進行外交戰略布局。
同時,莫迪政府將推行“鄰國優先”的外交策略,以印度版本的“印太戰略”為載體,鞏固其眼中的“傳統勢力范圍”。莫迪將馬爾代夫作為連任后首次出訪的目的地,表明了印度對自身所處的南亞地區的重視。印度版本的“印太戰略”,重在凸顯印度的“戰略自主”和“印度洋的管理者和看門人”角色,與美國和日本支持的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有所不同。當然,不排除印度會根據需要,不時地迎合美國和日本,共同謀求地區主導權。
在對華政策傾向上,莫迪政府在突出緩和的同時強化防范的可能性較大。在某種程度上,莫迪連任有利于延續2018年中印首腦武漢非正式會晤以來的緩和態勢。印方會重視中印合作,如吸引中國投資,在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信息技術、工業園區建設等領域加強互動。在國際貿易問題上,印度雖然遭遇美國的一些壓力,但仍愿與中方一起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同時,莫迪外交團隊也會繼續推進中印高層互動。有印度學者研判,中印最高層直接互動,發出戰略指引,有利于撇開各自工作層面的“官僚主義束縛”,減少兩國間“負面問題清單”。2018年中印首腦在武漢舉行的非正式會晤,使印方看到一條管控兩國分歧的有效途徑,因而增強了與中方打交道的信心。印方非常喜歡這種一對一互動,認為己方在這種互動中態勢比較從容。
但是,印度強化防范措施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視。莫迪組閣時,把對自己連任有大功的親信、印度人民黨主席阿米特·沙阿放在內政部長要職。而沙阿一貫強調印度人民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在國防、反恐、移民與領土等方面持強硬立場。前任外秘、前駐華大使蘇杰生出任外交部長,表明莫迪在新的任期更加注重發展與中國的外交關系。
莫迪連任后,印度對華政策可能呈現出緩和與牽制的兩面性,發展中印關系的機遇和挑戰都不容忽視。中印雙方應多管齊下,共同確保雙邊關系在“相向而行、總體上行”的軌道上健康穩定運行。
第一,繼續用好高層互動的渠道。長期以來,高層溝通、頂層設計是推進中印關系的途徑。最高政治層級的互動,會給中印關系注入新能量,促使兩國職能部門積極行動。當然,這也需要兩國民意和輿論氛圍的同步跟進。
第二,落實武漢共識,向積極方向努力。2018年武漢會晤后中印關系明顯改善,逐步從洞朗對峙危機中恢復過來。當然,這種關系調整是否屬于根本轉變,這種緩和狀態的可持續性、韌性有多大,還有待時間檢驗。兩國各層面需要發揚釘釘子精神,落實高層共識,不斷擴大中印關系積極面,抑制其消極面。
第三,保持互不為敵的戰略共識,避免兩敗俱傷的相互拆臺與消耗。從政府到民眾,兩國同時做“加法”(擴大合作領域)與“減法”(逐步削減爭端),都需要解放思想,打開心結,消除敵對思維,增進戰略互信,重塑中印關系未來。冷戰結束近30年間,中印總體上保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在經貿、投資、人文交流等諸多領域取得豐碩的合作成果,共同和共享的利益蛋糕不斷做大。良性的、適度的競爭是好事,有利于兩國完善各自的內政外交政策。同樣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和印度都承受著國際體系主導力量的擠壓、敲打甚至遏制,雙方在多邊舞臺上存在著巨大的合作空間。
第四,打造“中印關系模式”,增強兩國關系的穩定性和抗震性。要充分發揮各種外交渠道的作用,促使印度正確理解中美經貿摩擦,正確定位中印關系,避免誤讀誤判。中印兩國應繼續探索一條相鄰大國間的和平相處之道,構建一種互利共贏的“中印關系模式”,即在領土主張和戰略信條方面存在分歧、短期內無法解決的背景下,兩大鄰國仍然能夠有力管控爭端,聚焦共同利益,務實拓展合作,保持雙邊關系持續高水平運行,擴充兩國關系的回旋空間,確保兩國關系大局不因一時一事或外界干擾而發生大的波動。在世界多極化愈益明顯、經濟全球化遭遇挑戰的背景下,這應該是兩國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自《半月談》內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