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乾隆的爺爺康熙,自稱歷代皇帝中最懂科學。但對于真正意義上的科技書籍,他不僅不鼓勵翻譯傳播,而且設法禁止,尤其是禁止流向民間。
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南懷仁就做出了蒸汽驅動的玩具。康熙始終將其鎖入宮中,作為自己的玩物。與康熙大帝同一時期的俄國,出了個彼得大帝。彼得對科技也很著迷。他刻意隱瞞帝王身份,像個普通人一樣去西歐游學。
最重要的是,他將個人對科技的癡迷,化作了國家的決策和行動。他仿照西歐模式創辦學校,開設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等等。順著康熙的道路,順著彼得的道路,中俄兩國走了兩條平行線。
康熙和他的子孫,都害怕海洋文明。到康雍乾時期,世界各國的航海業突飛猛進,船只越造越大,中國的船卻越造越小。
康熙的晚年一直擔心東南沿海出現“鄭成功第二”。雍正繼位后,曾說當今局勢復雜多變,北有俄,南有歐西各國,西有回人,都可能是影響我國政局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的海禁政策“寧嚴毋寬”,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防范辦法。到乾隆末年,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還停留在康熙初年的水平。這中間,至少延誤了100多年。
在這爺孫三人眼里,造大船等于造反。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們采取禁海和遷界政策,不惜犧牲沿海經濟,導致國防戰略上長期“有海無防”。對待武器,他們同樣戰戰兢兢。三藩之亂期間,康熙曾指派南懷仁造神威戰炮。仗一打完,戰炮便被棄之如敝屣。火器專家戴梓發明了“連珠銃”,從原理來看,絕對是近代機關槍的鼻祖。康熙聽信讒言,以私通日本之罪,將戴梓發配遼東。同一時期,彼得大帝下令,全國每三個教堂就要貢獻一口鐘出來鑄造大炮。什么都可以為武器讓路,包括宗教。而康熙將很多有遠見的熱兵器成果雪藏,以至于后來斷絕。他的想法很簡單:這些東西可不能讓漢人學去了。
國衰兵弱,全在這根深蒂固的一念之間。
乾隆與他的父親、爺爺都在深入研究一個治國大問題:如何讓這個國家的人更好管理?
他們想到的方法是大家都來考科舉,考試范圍圈定了,標準答案也有了。只要你能以孔孟之是非為是非,以孔孟之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完全喪失獨立思考能力,那么恭喜你,你離中舉當官不遠了。這一年,在法國,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主編的《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這部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并且介紹工業技術和各種機器、工具。
啟蒙運動在西歐如火如荼。人權、理性、主權在民等政治思想,開始普及。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著作暢銷西歐的時候,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書叫《大義覺迷錄》,里面在辟謠論證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中國最大的圖書工程叫《四庫全書》,以編書的名義,大肆刪改書籍。
英國使團是在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來到中國的。使團規模龐大,多達700人。文書上說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在準備禮品的過程中,團長馬戛爾尼煞費苦心,“把我們最新的發明,如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介紹給中國人,準會讓這個好奇而靈巧的民族高興的”。除了這些工業革命的成果,他們還帶上了迫擊炮、卡賓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以及巨型艦艇模型。他們甚至帶來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感興趣,可以坐著英國的熱氣球上天。這個時候,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30來年,珍妮紡織機、瓦特蒸汽機把英國推向世界之巔。
但乾隆皇帝問了一個問題,就把滿朝文武給難倒了。乾隆問,英吉利國在哪里?是啊,意大利、法蘭西還有所耳聞,英吉利是什么鬼?最后找到一個傳教士,才算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已經預示著馬戛爾尼的來訪不可能一帆風順。馬戛爾尼邀請清軍將領福康安,檢閱英國使團衛隊演習新式武器。福康安拒絕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作,諒來沒有什么稀奇。”
一個清軍將領都這么傲嬌,皇帝就更要表現出一副“什么世面朕沒見過”的樣子了。乾隆說,這些地球儀、望遠鏡、銅炮、火炮什么的,我們祖上就有了。馬戛爾尼原本帶著“世界最強國家”代表的心態來訪的,那也是有幾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心驕氣傲。
馬戛爾尼覲見乾隆時,人家要求他雙膝下跪叩頭,把他的禮品說成“貢品”。英國人與中國通商的希望落空了,而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后一扇機遇之門,也關上了。
他在給內閣的報告中說,“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舊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將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只需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其海岸艦隊。”馬戛爾尼的觀察,在40多年后的鴉片戰爭中得到了證明。
18世紀,是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一個世紀。對于歐美正在發生的巨變,紫禁城里的人要么看不上,要么看不到。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英國結束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美國宣布獨立。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康雍乾三任皇帝,不用睜眼看世界,因為他們就是世界。康雍乾統治的134年間,被習慣性稱為“盛世”。但這一叫法是怎么來的呢?根據史料記載,這一說法最早是皇帝自己叫出來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當時康熙帝以“恩詔”的形式宣布,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自稱“盛世”,很不謙虛啊!真實的情況是,當時的中國,大一統和人口爆炸性增長是偌大帝國僅有的兩件“盛事”。除此之外,中國經濟的成就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提升。
對中國歷史進行縱向比較,確實可以產生“盛世”情結。然而,只要將康雍乾盛世放在世界歷史中進行橫向比較,就會明白“盛世”的真正內涵。用史學家史景遷的話來說,這個盛世是“鍍金的盛世”。當時中國的GDP確實是世界第一,但是,要記住:一切脫離人口數量講經濟總量,都會流于表面。算人均GDP的話,中國早被英美甩開幾條街,而且越甩越遠。根據測算,1700年,中國的人均GDP大約是英國的1/3,美國的7/10;1820年,約為英國的1/5,美國的1/4;1840年,約為英國的1/6,美國的1/5。其他在科技、軍事、文化、政治上的差距,更不用說了。雖然同處一個時間,他們是近代國家,而康雍乾盛世則是一個古代國家。
(摘自微信公眾號“歷史時間”)